“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爬坡过坎的核心因素。”
——株洲兆源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树峰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陈驰
3月5日上午,株洲兆源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兆源机电”)生产车间,机器鸣响不停,工人们在熟练地操作着设备。他们打趣地说,还未进入订单旺季,但手里的活儿,已经排到了下个月。
作为株洲制造业老牌民企,兆源机电靠轨道交通领域电机用电磁线产品起家,是中车电机等知名企业重要供应商,在行业内外有一定分量。
然而,该公司前几年的经营状况几经波折。总经理王树峰说,随着行业发展,客户们的需求各不相同,非标订单越来越多,行业内开始卷价格、卷交付时间,公司面临被市场倒逼的窘境。从根据设备设计线圈,到以客户需求的线圈设计设备,公司只能做样机、做验证,也许一个30万元的订单干下来,就要面临数万元的亏损。
求变,于兆源机电而言,已是迫在眉睫。
“我们需要你生产一批风电电线圈,产品的精度要求更高,时间也非常紧迫,你能不能办到?”王树峰说,2018年末,合作伙伴的这一通电话,他至今记忆犹新,也是从那时开始,他们正式组建了设备创新部门。
风电生产设备他们此前并未自主研发过。与客户碰面后,王树峰接过产品需求详单,一时犯了难:答应了,若做不出来,损害公司名誉;不答应,错过这个机会,不甘心。
听说有一家德国设备公司可以生产该设备。订好机票,王树峰飞往上海与该公司在中国的代理见面后,他的心情坠入冰窟。
“仅一台设备的费用,便要1300万元,还需要一年时间,才能将设备从德国运来厂里调试。”王树峰说,客户的要求是6个月要见到符合要求的产品。
购买设备这条路已经被堵死,留在王树峰眼前的,只有一条路——自己做。能不能做成?公司上下谁都没底。
2019年3月,横下一条心,王树峰与机械加工厂联系后,带着5名研发人员,住在厂里做样机。
第一代样机做出来了,但生产的样品不达标。
重整旗鼓,王树峰团队将第二代样机做了出来,但样品精度还不够。相比第一次失败的气馁,他们看到了成功的苗头。
第三代样机生产的样品,精度达标了,可生产效率跟不上,还需要改进。一直到做成第四代样机,生产的样品质量和效率,已经完全不输德国产品。
“在我们得到客户的肯定后,研发团队的几个人相拥、击掌,也有眼泪。”王树峰说,从初代样机到第四代样机,他们只用了一个月,整个设备研发的费用,只有500多万元。
同年4月,兆源机电火力全开,做了六套四代设备,产能也完全能满足这个需求。2019年6月,当德国设备公司知晓此事后,主动来到兆源机电交流,并与兆源机电达成合作关系,共同开展迭代机试制计划。
也就是这一年,兆源机电自主研发的“大型分瓣式线圈系列装备”实现日产300支以上的高效产能,奠定了公司在电磁线领域的领先地位。
“求人不如靠己,尤其是办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就是爬坡过坎的核心因素。我们下定决心,将自制设备创新进行到底。”王树峰说,公司现有员工500多人,设备创新团队就有30多人。这个团队,就是公司保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在创新之路上,兆源机电自主研发的设备已经实现了机械化到自动化的进阶。下一道关口,是如何走向智能化。
去年11月,兆源机电自主研发的“全自动定子线圈包带设备”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此款设备,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包带精度,并与生产管理系统无缝对接,可有效提升电机线圈的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
迈出关键一步,兆源机电自主生产设备部分工序已完成智能化提升。王树峰说,接下来,就是要让AI技术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公司计划引入机器学习算法,优化生产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