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大会为教育强市建设“划重点”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孩子们在操场上尽情奔跑。 记者/戴凛 摄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戴凛

    教育是国之大计,也是民生之本,对于锚定“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奋斗目标的动力之都,更是意义非凡。比如在去年9月举行的株洲市庆祝第40个教师节大会上,市委书记曹慧泉就发出了“发扬株洲优良的教育传统,让我们这座城市更有竞争力”的铿锵号令。

    2月26日,在2025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株洲教育人立下壮志,将以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五大行动”为抓手,全面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持续增强制造名城硬实力、提升幸福株洲美誉度,贡献更多教育智慧和力量。

    说成绩

    回望过去的一年,知株侠认为,株洲教育成果可圈可点,已连续第三年荣获省政府教育工作“大抓落实”督查激励表扬。

    数据显示,全市全年累计投入6.5亿元,新建、改扩建了一批学校,共新增公办学位1.3万余个,让更多小孩在家门口就能便捷入学。

    各校持续加强科技创新、体艺竞赛、拔尖人才培养,坐稳了全省第一方阵。让越来越多株洲学子奔赴“双一流”高校。特别让株洲人自豪的是,在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中,市二中斩获1金2银,1人被保送清华大学。

    同时,天元区入选教育部首批体育课题试点区,荷塘区校园足球荣获2项国家赛事冠军,渌口区、醴陵市入选省科普教育“双走进”试点县市区,炎陵县船形乡学校获评全国创新创造教育“先进集体”,彰显了“五育”成效。

    还有醴陵市教育评价改革项目获评省优秀,攸县入选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芦淞区获评“湖南省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亮出了株洲教育治理的新名片。

    以送教上门多年的陈艳辉为代表的4名教师,获评“全国优秀教师”。他们用爱与责任,诠释着践行优良师德师风的庄严承诺。

    在知株侠看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从五湖四海来到株洲、扎根株洲,优质教育正成为重要的吸引力之一。

    看行动

    前有标兵,后有追兵,躺平在过往的成绩单上,显然不是株洲教育人的脾性。

    2月19日,开学第二周,市委副书记、市委政法委书记、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何恩广来到市二中调研。他寄语市二中朝着“中国百强中学”目标奋进,成功创建全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品牌学校。

    不少教师说,这提振了教育工作者的士气。知株侠认为,这同样也给株洲中小学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注入了巨大的信心和动力。毕竟打造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谁不振奋与期盼呢。

    今年春节,DeepSeek无疑是最热门的词汇之一,教育人又怎会落后。2月21日,株洲市中小学人工智能实践活动在天元区白鹤学校举行。参会者认为,这并非人工智能知识普及,更是一次对未来教育变革方向的深度探索与研讨,可为株洲教育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就在同一天,芦淞区教育系统召开“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工作动员部署培训会。会议提出,全区中小学校要从更高的层面、用更大的力度、以更高的标准完成“创优”达标各项工作任务,形成具有示范作用、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典型经验。

    特殊群体的孩子们也没被落下。各地教育部门在春节后陆续对“送教上门”学生开展调研,关注残疾学生及其家庭的生活、教育、医疗、康复等问题,争取做好政策落实与关爱服务,呵护残疾学子融合教育,健康成长。

    定目标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尽在征程。

    知株侠认为,当前株洲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要进一步增强我市先进制造业竞争力、科技创新支撑力、发展环境软实力、城市品牌影响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靠教育。

    那么,株洲教育不仅要具备应变能力,更需要发挥领变作用,才能实现群众“学有优教”的更高期盼。正如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李易常在教育大会中的发言:“株洲要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认清教育发展的新挑战、新问题。全面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深入开展‘教育质量提升年’活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党建领航、质量提升、课程改革、学特普惠、义教创优……值得期待和欣慰的是,市教育局已经布局关乎未来三年发展的“十大工程”,以及师生关心关爱、家校社共育、科学素养提升、教体艺融合、青少年阅读等“五大行动”。那么下一步,唯有抓紧落实,才能把建设教育强市的“规划图”变成“实景图”,让“美好教育”成为老百姓可感、可及的幸福。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