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娜
通讯员/易汝青
新一轮技术革命,全球产业链深度重组,大变局中,制造业态势牵一发而动全身。
艰难时刻,株洲交出这样一份答卷: 2024年,株洲制造业占比、工业占比双双登顶全省,其中,规模工业增速自去年6月来稳居全省第一,创近十年最好成绩。
不久前召开的全市工信会议上传来的这一喜讯,似一声春雷,振奋新年的奋斗路。
发生了什么?这一切又是怎么发生的?透视捷报,知株侠深入全力探寻制造名城的独特基因。
基本盘:优势产业持续裂变
国内首台新型智能重载电力机车下线,国内首台大功率氢能源动力调车机上路运行,为CR450高速动车组提供全新一代牵引系统装备及核心动力“心脏”产品……
一年时间,株洲制造不断刷新标高——正如过去的那些年头一样,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2024年,株洲市工业增加值达1558.1亿元,增长8.8%,占GDP比重达39.9%,占比跃居全省第一;对GDP贡献率达63.9%,同比提高23.5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达10.4%。
“靠制造业当家”的意味不言自明。
全市工信会议透露了一个重要消息:中车株洲所、时代新材营收再创新高。前者,如今是整个中车系统核中之核,而后者,又是从前者脱胎而来。
“株洲所通过将轨道交通领域数十年的技术积淀向轨外领域平移拓展,才裂变出清洁能源、汽车与工业等新产业板块,助推形成产业新格局。”日前,全国人大代表、中车株洲所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东林接受了知株侠的采访时说。
在百舸争流的当下,除开企业自身把握市场风向外,株洲“厂所结合” 的独特基因与模式,又一次被放大、不断被证明。
当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而国内土地、劳动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制造业企业发展遇到一些困难,而株洲基于优势产业,以深度协同的“厂”与“所”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与人才链的有机融合和相互赋能。
再说一个例子:2024年,株洲新能源装备产业,成为株洲第3个破千亿元的产业,株洲又立住一块金字招牌。
从最初的新能源汽车,到现在的风电装备,这条产业链,不过数年,已经涵盖新能源装备产业多个赛道。去年,仅株洲陆地上风电装备获批省级产业集群,全年产值预计达646.6亿元。
它的奥秘又在哪里?“依靠本地龙头企业强劲的支撑力,该产业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占据风电科技领域30%的国家队席位,本地部件配套覆盖了风电整机物料成本的80%,未来这一比例还将提升。”中车株洲所风电事业部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万宇宾说。
说起新能源,株洲还有汽车。以中车电动为例,数据显示,2024年,该企业以5803辆的累计销量跃居行业第二,同比劲增65.47%,远超行业平均增速水平,市场份额为10.12%。
爬坡过坎,考验持续供给能力。
株洲先进制造业过去一年的足迹,已经向全世界证明,株洲已经具备代表中国参与全球产业竞速的能力。
然而,压力从来不会减少。
“先进硬质材料产业企业,要善于与第四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能源做深度链接,共同找寻‘蓝海市场’。”
“构建‘研发、市场、质量、供应’的协同体系,为的就是摆脱路径依赖,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产业集群跃升路径。”……
株洲,株洲企业,已经做好准备。
动力源:企业主导创新生态
一开年,《人民日报》理论版整版刊发了《经济学家谈2024中国经济热词》,梳理总结过去一年与中国经济密切相关的高频词。排在第一个的就是“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内核在科技创新。而沿着株洲工业脉络逐渐深入,就会发现新质生产力涌动的株洲特点:企业扛起了科技创新的大旗。
数据显示,全市90%的研发投入、创新平台、技术人才、科技成果均来源于企业。
“创新依然是企业发展不竭的动力。”谈及企业取得进步的原因,李东林说。
2024年,这家企业继续深耕轨道和能源赛道,除开传统轨交业务外,储能、风电、氢能等增长同样强劲。
“我们结合当下新兴领域,成立了创新实验室、搭建了许多应用场景,让核心人才集聚起来,形成了科技创新给场景赋能,场景拉动创新的良性发展氛围。”李东林介绍,近三年,中车株洲所每年新引进包括清华、上海交大、浙大等C9院校及985、211高校人才近千人,充实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人才队伍。
可以说,在株洲,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不仅有强势龙头企业,也生长着许多虽然规模不大、但市场占有率高、掌握核心技术、专注细分市场的“小巨人”。
齿轮传动系统总成,是驱动汽车行驶、工程机械装备运转的关键装置,很长一段时间,产品都要依赖从美国、日本进口。
株洲齿轮有限公司(简称“株齿公司”),是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新贵”,历经多年研发,造出了新能源汽车的“中国芯”,研发的新能源汽车变速器市场占有率突破25%,全行业第一。
像株齿公司这样的“逆袭故事”,不断在这座城市上演。
2024年,株洲新增国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23家、累计突破500家,国家“小巨人”企业提前两年实现县市区全覆盖。新增国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31个,其中国家级9个、居全省第一。
丰富的创新梯级层次,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源源不断为株洲注入新动能。
向未来:新兴产业走入现实
去年初冬的株洲, 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继续闪耀。
峰会上,企业间聊“嗨”了,看到的是株洲发展北斗产业的无限可能;观展的群众,也看“嗨”了,他们感叹“天边的北斗成为身边的北斗”。
为何能早早布下棋局?这离不开产业“顶层设计”的持续完善。
在株洲的工业发展史上,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迭代“传统”产业,向来是坚定把握的发展内在逻辑。
尤其是近几年,决策层深刻剖析发展形势,坚定不移地做大优势产业,前瞻性地布局发展未来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打法。
2021年7月,《株洲市“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响亮提出聚焦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全力构建的“3+3+2”现代化产业体系,如今,其已成为株洲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然而,这样的产业体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俱进滚动完善的,为的就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
这两年,株洲新增北斗、低空经济、人工智能功率半导体等新兴产业,牢牢抓住了当前最火赛道。
比如,航空装备与低空经济产业链规模已达350亿元,通航飞行机队规模及运营能力稳居全省首位,从外卖无人机“从天而降”到打个“飞的”去上班,低空产业的无限可能正在这里逐步变为现实。
又如,去年,天元智能科学研究院,天元工业软件园产值过亿元,产业新势力正在迅速发展壮大。
这都在说明,株洲正一步步理清产业发展内在逻辑,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基于优势、扩展优势的产业培育道路。
株洲加速补齐产业集群短板,更优产业生态也渐次丰盈。
推进株洲综合物流集散中心进港铁路连接线建设,实现铁路专用线进厂区、进港口、进园区,2024年,株洲节约社会物流成本5.8亿元;“园网共建”落到实处,株洲园区企业用电成本降低1.34亿元;出台优化法治环境17条等措施,推动审批服务“减时限、减材料、减环节”达15%以上……
这些,让企业彻底放开了手脚去拼、去闯。
攻坚冲刺,贯穿始终。2月28日,株洲市2025年“项目攻坚提质年”活动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举行,共有167个项目开工,更多新力量即将破土而出,迸发出更大的经济活力。
新一年的株洲,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