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产业“链”出新动能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市海绵城市科普实践园里,经过海绵升级改造后的儿童游乐场地。 通讯员供图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军 通讯员/贺翔 孙亚恩

    2月18日,芦淞区枫溪湿地公园项目建设势头火热,一台真空虹吸补水装置即将安装,助力其发挥防洪调蓄功能。该装置被优先采购于株洲本土的海绵企业。

    这只是一个缩影。

    2022年开展海绵城市示范建设以来,我市通过强化政策支持等举措,全链条孵化本土企业、促推产学研用深度合作、鼓励新技术与新材料等应用推广,持续发展壮大了海绵产业。

    三年回首,“小海绵”挤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大产业”,也链出了制造名城的新动能。

    1. 悉心培育,政策“真金白银”支持

    天元区万丰湖(水利风景区),通过海绵城市升级改造之后,这里成了我市海绵城市科普实践园。从某种角度来说,我市海绵产业的发展成果也在此得到集中展示。

    漫步万丰湖,细心的人会发现沟盖板上印有“株洲海绵城市”等品牌Logo,将海绵理念体现在了设计细节。同时,透水混凝土、雨水过滤器等新材料及海绵产品,被精心地点缀于靓丽的风景,令人在赏景之时也能获得海绵科普知识。

    “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结合株洲的制造业本底优势,以及近年来对本土海绵企业的孵化培育,采用了大量的本地特色化产品和材料。”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

    具体来说,优先采购了株洲南方阀门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南方阀门)的2套雨水回收利用装置、株洲宝鑫建材有限公司的波纹管等管材,以及湖南东泉商贸有限公司的井盖与沟盖板等。

    窥一斑而见全豹。近年来,我市不仅高度重视海绵产业,更在持续加大培育与扶持力度。

    2021年4月,市发改与市住建两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海绵城市建设产业、绿色建造、碳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看文件名称就能发现,对海绵城市建设产业的支持被放在了首位。

    而2022年,我市入选第二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当年10月,我市就出台《株洲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行动方案(2022—2024年)》(简称《方案》),明确要实现“海绵产业引领发展”,通过开展海绵城市建设产业引领专项行动,筑牢城市发展底子。

    《方案》对海绵城市建设产业的发展,给予了“真金白银”的支持。

    比如,《方案》明确要加强产业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相关单位、平台公司积极参与并支持海绵产业的孵化推广,在用地、税收等方面依法依规给予支持。同时,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加强对海绵产业企业的创业投资引导,支持将相关产品纳入政府采购名录等。

    南方阀门董事长黄靖说,得益于株洲海绵城市建设及对本土企业的政策扶持,近三年来,企业在海绵技术创新方面成效显著,产品与软件研发皆有喜人成果。

    技术产品方面,除上文提到的雨水回收利用装置,南方阀门近年来还研发了液动下开式堰门、绿色雨水收集口、初期雨水分流装置等产品。

    至于软件,南方阀门自主研发的水文、水动力模型模拟及闸泵控制软件,以及内涝预警和综合调度系统平台,通过非工程措施提高了排水防涝能力,可有效地破解“城市看海”难题。

    2.全链发力,产学研用深度合作

    发展海绵城市建设产业,株洲始终未变的思路是全链条发力。

    《方案》明确的目标是,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为支撑的海绵城市技术保障体系和产业支撑体系,探索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推进的“株洲模式”。

    “在产业结构上,以设计咨询、材料生产、施工建设、运营维护等为主要环节,同时催生了相关科研产业的发展。”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透过这种全链条发力,株洲海绵城市建设促推相关企业转型升级找到新赛道,也逐渐构建了产学研用深度合作的产业发展路径。

    株洲德鑫新型墙体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德鑫公司),原是一家绿色建材企业,主要生产多排孔对齐式陶粒混凝土保温砌块等。由于房地产行业的变化,近年来逐步向生产透水砖等产品转型。

    而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透水砖和生物介质填料是使用场景、使用量最多的生态透水材料,可对广场、停车场、人行道、绿地等区域源头雨水径流实现延缓控制。

    株洲对海绵城市建设产业的扶持,为德鑫公司带来了转型升级的强大助力。

    德鑫公司相关负责人潘升秋介绍,去年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平台,与湖南工业大学联合研发了蓄水型缝隙式透水砖,并于今年初被采用于海绵道路的示范工程。

    “虽然目前只铺设了几百个平方米,却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潘升秋说。

    同样因为海绵城市建设而打开全新发展空间的,还有湖南中铁真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铁真创)。

    中铁真创技术负责人杨桂华介绍,中铁真创原来主要服务于铁路、军工等领域,自从参与海绵城市创建,已开拓五个产品研发项目。

    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被枫溪湿地公园项目采购的真空虹吸补水装置,中铁真创于2023年9月进行预研发。去年2月,通过此前与湖南工业大学共建的产学研平台,企业将其作为子项目攻坚推进并在数月产生成果,并联合申报了相关专利。

    研发成功后,该产品先是在霞湾港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项目进行试点,今年1月又被采购用于枫溪湿地公园项目的建设。

    “这套装置将安装在新老港的交界处,用于下游的湿地公园水分补充,相比传统的做法,显著减少了土建和运行成本,也更为节能。”负责枫溪湿地公园项目的相关负责人说。

    海绵城市建设产业链是一个复杂系统,涉及多个环节和领域。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海绵产业不仅并培育了南方阀门、合盾集团等海绵产业龙头企业,并逐渐形成涵盖从设计、产品、项目施工到后期维护的完整产业链。

    3.万亿赛道,株洲未来可期

    从产业发展角度来说,海绵城市建设,也是在一片蓝海“掘金”。

    权威咨询机构智研咨询撰写的一份行业分析报告显示,海绵城市建设行业发展迎来巨大的市场机遇,2023年,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市场规模约为25350亿元。

    这意味着,未来的海绵城市建设产业是一条“万亿赛道”。而对广阔的市场前景,株洲的相关海绵企业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杨桂华提到,中铁真创的真空虹吸补水装置除了污水处理厂与湿地公园,不乏潜在的市场应用场景。仅在湖南,目前就有1万多座水库,水库在蓄水时会对下游的生态造成不利影响,而真空虹吸补水装置可越过堤坝向下游的溪流等区域补水,维持下游的生态平衡。

    除真空虹吸补水装置之外,中铁真创研发的另外四种与海绵城市创建相关的产品,也都符合市场需求与当前城市发展趋势。比如真空排水系统、真空高速排涝系统等,或可用于老旧小区改造中的雨污分流改造,或可在暴雨袭城时快速排除内涝积水等。

    杨桂华初步估计,2024年,相关海绵产品为中铁真创带来了1000万元左右的经济效益,“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今年或将翻倍达到2000万元。”他说。

    而最近,潘升秋参加了一场海绵办召集的会议,财政、住建、城管等相关主管部门齐聚,研究采购透水砖等产品用于海绵工程等事宜,这给了他更多的发展信心。

    此外,蓄水型缝隙式透水砖的品质给了潘升秋足够的底气。潘升秋说,这种透水砖能快速排水,平时不会滋生青苔,冬天不会结冰导致路滑,一场雨水过后就能冲洗干净,耐脏也耐磨,具备多方面的功能与效益。

    他还算了一笔账,为满足海绵城市透水要求,采用普通透水砖必须对原有混凝土基层破除后浇筑透水混凝土,而用蓄水型缝隙式透水砖则不需要,综合造价要低100元/平方米左右。

    在潘升秋看来,若株洲大面积采用并铺设蓄水型缝隙式透水砖,株洲的城区人行道也将亮点工程与城市名片。他还透露说,“我们正在计划向长沙、湘潭,乃至向省外进一步拓展市场。”

    株洲培育壮大海绵产业的相关经验做法,也得到了住建部的推介。

    去年5月,住建部发布《关于印发海绵城市建设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的通知》,从工作组织、统筹规划、全流程管控等5个方面,对全国各地海绵建设探索实践中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机制予以肯定。

    我市在资金保障方面有两项做法获得推介,其中一项就是开展产学研用、培育产业链方面,我市出台了相关政策,孵化一批海绵城市相关产业企业。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本土化、产业化、多元化,我市海绵产业取得了初步成效,下一步将持续延链强链,推动海绵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铸造制造名城高质量发展新品牌。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