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风貌管理 加码村民幸福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娜

    通讯员/郭淑珍

    不久前,《湖南省乡村振兴用地政策实施工作指引(2024版)》编制出版,其中,株洲村民建房与风貌管理经验获唯一推介。

    株洲开展此项工作不足一年,成效颇多,此前还获评湖南省2024年度乡村振兴用地保障范例,这背后蕴藏怎样的故事?知株侠为你解析。

    破解千村一面

    村民更有幸福感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曾说:“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这句话道出村民对于乡土的眷恋。

    可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我们的乡村已经不是记忆里的“小桥流水人家”了。虽说农村新建房屋越来越多,但村域特色不明显,乱占耕地建房等现象存在,成为当下乡村普遍面临的困局。

    “我们工作紧盯的两个核心,即靶向攻破‘千村一面’现象,协调耕地保护、生态保护与合理、节约运用农村建设用地之间关系的问题。”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告诉知株侠。

    围绕这两个核心,去年4月,我市出台《株洲市村(居)民建房与风貌管理操作指南(试行)》(简称《指南》),展开了针对性地设计:

    首先,在全省并无先例的情况下,大胆尝试“村民建房全过程引导和管理服务”,事关建房的设计、规划、用地、建设,再到不动产权证的领取,村民仅需出资建房,其他无需操心。

    其次,此项工作还推行村民建房全过程的动态监管,精准破解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增量问题。如此一来,实现将村庄与山水林田湖草作为整体进行格局保护和乡村风貌营造,延续了乡村山水田园肌理。

    助力乡村振兴,如果说发展产业能让村民钱袋子“鼓”起来,那么提升风貌则让村民的“幸福感”更加可感可亲。

    从这些维度看,知株侠觉得,株洲的上述探索是非常值得其他城市搬小板凳过来“抄作业”的。

    这些做法

    让乡村新风貌“圈粉”

    乡村风貌提升的主场在农村,但它不是就农村论农村、就美丽抓美丽。

    在知株侠看来,该项工作让“久治不愈”的“有新房、无新村”问题得到解决,还为全省提供了破解农村用地困扰的方法。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告诉知株侠,在推进过程中,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划先行、完善机制,突出重点、统筹协调等做法尤其有看头。

    比如,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除了培训社区工匠外,还设置“一师两员”(即乡村规划师、规划联络员和规划监督员)制度,不仅实现专家上门做规划,还能进行全过程动态监管。

    再如,株洲还推行规范建房奖励制度,市、区两级财政对村民统一、分散建房均有相应建房奖补。截至目前,共发放市级奖补给775户,金额共158.6万元,村民参与乡村风貌提升的积极性更高。

    不妨看一批“优等生”的答卷:

    在醴陵市明月镇天华村,因周边矿山打造省级绿色矿山,该村东丰组11户村民与新矿区存在安全间距隐患,需要整体搬迁至新址。最终,他们依据《指南》选择集中建房,房屋既美观又宜居,不仅融合了湘东传统建筑元素,房屋规划也科学配置了居住、储物等功能空间。

    渌口区在全市首创规范村民建房监督管理平台,定期将国土卫星图片图斑植入比对,确保农村新建房屋无一遗漏,违建率大幅下降。

    外地经验

    也值得株洲学习

    去年,自然资源部、中央农办联合印发《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提高村庄规划编制质量和实效的通知》,指出规划应深入挖掘村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内涵,突出地域特色和比较优势,不简单套用城市规划方法,避免“千村一面”。

    知株侠了解到,目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正与湖南大学合作编制《株洲市乡村住宅模块化设计导则》,通过实地考察株洲各县市村居特点,提炼村居地域特色,形成村民可自主选择的建房图集,让村民更亲身地感受到乡村风貌管理为生活带来的变化。

    如何全面赋能乡村振兴?他山之石,可为株洲提供方法论。

    比如,浙江结合地方发展产业、农民经营增收的需要,因地制宜设计农房功能,真正做到既宜居又宜业。建德市依托胥江村浙派民居试点,引入浙江达曼集团“达曼云栖”民宿酒店,与20栋农房户主签订了房屋长期租赁协议,户均年收益6万元以上,民宿酒店客流超10万人次,带来“消薄增收”和农产品销售等周边效益超100万元。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今年,将继续深入研究风貌管控工作,借鉴更好的外地经验,让和美乡村建设走深走实。

    知株侠相信,通过有效的引导,村落有更多“烟火气”的滋养、“乡愁味”的寄托,新时代的株洲乡村,定有更多美好故事。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