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火田,红色农场的前世今生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矮山上的白塔

    龙开富将军旧居

    刘年贵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走进茶陵籍开国将军龙开富少将故里——茶陵县火田镇红色农场一分场白腊村,你总会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住:那漫山遍野伫立着的一排排的柑橘林,仿佛是列队整装的士兵,等候着前来的客人们检阅。颗颗悬挂在枝头的柑橘,红里透着金黄色的光泽,仿佛是士兵在向我们展示着他们身上的一枚枚金属勋章,在绚烂阳光的映照下,散发出千万缕耀眼的光芒,将我撩拨得眼花缭乱。

    这便是此地赫赫有名的万亩柑橘林,成为这青山绿水间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看着眼前的风景,我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冒出了开头这样的诗句。

    红色农场的柑橘久负盛名。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建场之初,就建成了上万亩柑橘种植基地,此处所产柑橘,个大皮薄,汁水饱满,口感甘甜,入口无渣,一度直供中南海,在本地也是声名远扬,一时间成为紧俏货。

    白腊村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此处地形平坦,四周有青山作屏障,传说中的“皇雩仙”“邓阜仙”“泰和仙”“霹雳仙”四大仙,以及“大龙”“卧龙”“白龙”“岩子龙”四大龙团团环立形成拱卫之势,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汉武帝时期,长沙定王刘向命其子刘欣于此建立茶王城,城池建在村西头矮山上。因听信风水先生建议,在矮山旁边建立一白塔,以镇守此地风水。于是,此地因茶王建立一白塔而得名“白塔”。然而,生活在此地的居民日常交流的“茶陵三八区方言”中,“腊”与“塔”读音十分接近,久而久之,“白腊”就取代了“白塔”,成为此处的地名。

    一百多年前,一位鬼名(即小名)叫做“箩仔”(即后来的龙开富将军)的男孩在此地呱呱坠地。也许是命途多舛,幼年父母双亡的龙开富,迫于生计,先后跟随姑姑和舅舅一起谋生活,稍大后回到爷爷身边,跟着爷爷游走在附近的乡村,靠着给人做泥瓦活艰辛地过日子。不幸的遭遇使他尝尽了人间辛酸,也目睹了广大人民饱受旧社会黑恶势力的欺凌和压迫的惨状,使得他自小就在内心萌生了反抗意识。大革命期间,龙开富加入了当地农民协会。1927年11月,工农革命军攻占了茶陵县城并且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方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后因强敌反扑,革命队伍只好撤往井冈山,龙开富跟随着队伍上了井冈山。加入革命队伍后,龙开富先是当起了“伙夫”,天天给队伍挑水做饭。后来做了毛泽东的警卫员,他肩上一根扁担挑着箩筐,既要负责保管里面的印章、文件和书籍,还要保卫毛泽东的安全。他任劳任怨,毛泽东走到哪里,他就挑着担子紧跟到哪里,从井冈山出发,挑着担子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一直到了延安,一心追随毛泽东,矢志不渝。他由一名“挑夫”逐渐成长为开国少将。即便是建国后身居要职,他依然怀着一颗无比忠诚的心,对伟大领袖毛主席无比热爱。在毛主席去世当天,他听闻噩耗当场昏厥,醒来后大病不起,数月后与世长辞。用生命践行了他生前的诺言:“我是为毛主席他老人家而生的,必然也会追随他老人家而去!”

    可以这么说,红色农场的兴建、发展和壮大,都与龙开富将军有着莫大的关系。1958年初,农垦部将白腊村和附近几个村、农业社合并,组建成立“国营红色畜牧场”。当年12月,李同岳场长去北京参加中央农垦工作会议,时任农垦部部长的王震将军建议道:“茶陵是革命的摇篮,是第一个红色政权的诞生地,什么畜牧啊,我看就叫红色农场吧,国营茶陵红色农场。”龙开富将军情系故乡,心系故乡农场。他在繁忙工作中分别在1956年和1965年两次抽身回故乡,与乡亲们亲切交流,共谋红色农场发展大计。为了助力红色农场发展,他在1964年送来了两台东方红拖拉机,使得红色农场在茶陵县率先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生产。

    为了不负将军嘱托,红色农场人民继承和发扬了将军这种“挑夫”精神。他们修建了龙头水库,并且从龙头开挖一条长约7.8公里的引水渠道,其中一段长约1.1公里的工程堪称天险,需要在花岗岩质地的悬崖峭壁上打眼放炮,下面是绝壁深潭,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奋战一年零一个月,渠道终于得以开通,日后来此视察的省、地领导盛赞此工程为“湖南省的红旗渠”。经过农场人的不懈努力,红色农场是当时株洲最大的农场,这里曾一度是柑橘和杂交水稻种植基地。同时也向着多样化经营发展:造纸厂、皮蛋厂、制糖厂拔地而起;养过鸡、鸭、羊、牛、兔;种过柑橘、杂交水稻、黄桃、梨子等水果……有民谣形容当时的盛况:“养过牛,喂过羊,猪场最辉煌。种过甘蔗熬过糖,发电站,造纸厂,万亩柑橘兴农场……”只可惜,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红色农场未能成功地转型,经营日渐萎缩,最后难以为继,并于2005年初撤场并入火田镇。

    十八大之后,白腊村人民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在农村这块广袤的舞台上大显身手。他们先是整合了山林、房舍和土地等资源,清洁人居环境,进行“清垃圾、清淤泥、清杂物”的“三清”整顿,以及“小菜园、小果园、小庭院”的建设,打造幸福屋场。同时修建了龙开富将军故居,完善了相关配套设施,发展乡村红色旅游。并且改良了万亩柑橘林,开辟了200余亩的黄花菜种植基地……

    当你漫步在村间的林荫小道上,不经意抬头,绿色掩映中露出房屋的一角,红瓦、白墙映入眼帘。再徐步前行,可见房屋两旁围着篱笆的菜园,大白菜、萝卜菜等冬季蔬菜长势正好,绿油油的菜叶,白嫩嫩的茎秆,在灿烂的阳光下,色彩分明,惹人喜爱。老人或是悠闲地坐在屋檐下晒太阳,或是置身村健身广场,要么在健身器材上有板有眼地锻炼着,要么有模有样地跳着广场舞。远处的座座矮山头,犹如颗颗翡翠镶嵌在大地上,山上排排成行的柑橘树在微风中晃动着枝叶,像是挥舞着手臂,在欢迎着我们的到来。微风过后,可以看见掀起的树叶下面挂着的颗颗硕大的柑橘,红里透黄的橘皮,在明媚的阳光下分外醒目。青山周围,便是一块块整齐的稻田,此时水稻已经收割,鸡、鸭、狗在田里欢快地来回踱着步子,牛、羊在山脚和溪边悠闲地吃着草。近处则是白墙、红瓦的三层楼房,错落有致地分布于道路两旁的绿林之中,雪白的墙上,“红色精神,不朽之魂”“将军故里”“白腊幸福屋场”等红色标语赫然可见。入此地,我仿佛进入了“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境地。目光所及,都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安居乐业景象。

    我有理由相信,将军故里的明天,天会更蓝,水会更绿,青山更美,大地更锦绣,这里的人们以更加高昂的斗志奋斗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他们明天的生活,也必将是更加美满和幸福。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