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刘琼
通讯员/张曦予
“乖一点,不哭就给你玩手机。”“给你手机玩,安静坐着。”……日常生活中,为了安抚孩子,图个轻松省心,不少家长会给孩子使用手机、Ipad等,这些电子设备也被当成哄娃的“神器”。
日前,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婴幼儿早期发展服务指南(试行),明确提出:0岁至3岁的婴幼儿应当不接触任何形式的视屏类产品。
你的孩子会将电子产品作为“玩伴”吗?如何减少孩子对这些电子产品的依赖?市中心医院儿保科专家为你支招。
电子设备成哄娃“神器”?
“宝贝不哭了,妈妈给你看手机。”2月13日,在市中心医院急诊儿科,一名2岁多的男宝宝因为不愿意打针正在哭闹不止。见状,他的妈妈掏出手机打开视频,孩子的哭声马上停止,全神贯注地盯着手机画面。
你会给孩子看电子产品吗?记者随机调查了20位3岁以下婴幼儿父母。结果显示:20%的宝妈有意识地避免过早给孩子接触手机等电子设备,以免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80%的宝妈则表示,日常生活中会出于“省事”而拿手机给孩子看,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安静专注,并未过多考虑负面影响。
在广州工作的李先生,因大城市养娃成本太高,便将女儿小乐交由老家的父母养育。尽管孩子今年只有3岁,却已成了“手机迷”,就连吃饭都得盯着短视频。
“老人家觉得小孩子看个手机没多大害处,甚至还夸她学得快。”袁先生无奈地说道。
哄娃“神器”会变成伤娃“利器”
“出现这种现象与家长的行为有很大关系。”市中心医院儿保科主任文湘兰介绍,不少家长对智能手机依赖性强,陪伴孩子缺乏耐心,而有趣的游戏和动画片对孩子又很奏效,因此只要他们一哭闹,家长就会拿出手机安抚,并将“玩手机”作为鼓励孩子完成任务的奖励。
不得不承认,用手机换取“熊孩子”的一时安静,既简单又有效。殊不知,一旦养成习惯,这些哄娃“神器”会变成伤娃“利器”。
“如果家长经常让婴幼儿使用视屏类产品,与孩子陪伴、交流、互动的时间就会减少,对儿童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正向刺激就会显著降低,对于婴幼儿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发展极为不利。”文湘兰介绍,使用视屏类产品,还会增加儿童出现近视、斜弱视、眼底病、散光等症状的风险。
这并非危言耸听。据现代快报报道,扬州一名2岁半女童被查出近视900度。据医生介绍,为了哄孩子开心,家长在孩子1岁时,就把手机当作哄娃“神器”,任由孩子长时间对着手机屏幕。
家长要以身作则,积极与孩子互动
如何减少孩子对电子设备的依赖?
文湘兰建议,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尽量不在孩子面前过多地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其次,家长应积极与孩子互动,选择有益健康的活动,如亲子阅读、游戏、或户外运动,并投入其中,不要怕麻烦;再者,家长要和孩子制定规则,明确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如规定每天只能用手机看两集卡通片或玩几场游戏,这样可以提高孩子的自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