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到底是个什么味儿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戴海合

    不知不觉,蛇年春节已经过去,和往年一样,总有一种感受引起很多人共鸣——年味越来越淡了。但年味到底是个什么味,似乎又说不清,道不明。

    其实,传统的过年方式,已悄然改变,每个人对年味的感受也各不相同,同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也有不一样的感触。当我们以记忆中的年味比较现在的年味,确实有些寡淡了,但如网友所言,“不是年味淡了,而是主角不再是我们这辈人了。”

    在物质匮乏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家都企盼着过年时犒劳一下省吃俭用辛苦操劳了一年的自己,在春节前杀年猪,制豆腐,打糍粑,干塘捉野鱼,熏腊肉,做猪血丸子,炒瓜子花生,置办年货,忙得不亦乐乎。而孩子们沉浸式参与上述活动中,还企盼着有零花钱、压岁钱,可以买烟花和小玩具,可以放鞭炮,缝制新衣新鞋,高高兴兴去拜年,一起围着看耍龙灯,舞狮子,或是一家人围着炉灶看春晚,所有这些,都是大人小孩甚至是一个家族、一个村组共同参与,都是在平时很难体验享受到的集体记忆,所以大家对过年倍儿地盼望和珍惜。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推进,全社会的物质条件大大改观,大量农村人在城市安家立业,或者从族群聚居到独自建房,而随着独生子女的大量涌现,人群大量聚集的集体仪式和欢乐越来越少,属于中老年这辈人的美好记忆已沉淀脑海里,只有在索然无味和孤单的时候才会翻寻出来反刍,而00后更喜欢守着微信群天南地北地聊天,看别人朋友圈,感受发红包抢红包的狂欢,在除夕和初一之外,睡懒觉,不同餐,各自独享一份难得的长假慵懒。

    当然,我们也和老辈人一样,极力地维护着传统春节的习俗,那属于我们自己的非遗春节仪式,比如我坚持十余年手写春联,给亲戚邻居们手写春联;比如在春节前夕做着屋前院后的大扫除;母亲也在厨房中忙碌着属于她老人家的充实和成就感,比如每年初一我带队,叫上妻儿、堂兄侄儿们一起,到村组、邻居家串门拜年祝福,嘘寒问暖……

    年味浓与淡的变化,变的只是形式,很多老辈人作古了,当初的青年人相继步入中年了,很多叫不出名的小朋友出现在身边了,但“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的文化内核没有变,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没有变,家国情怀没有变,对亲情的渴望没有变,春节回乡的传统没有变。随着非遗春节的敲定,中国传统春节的内涵不断被挖掘,株洲市各级政府组织开展手写春联送福仪式,引得人头攒动,包括神农庙会等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更有精彩纷呈的传统元宵节庆活动在各区县街道广泛展开,传统猜灯谜,剪纸等非遗活动回归了,更有汉服巡游、街头对诗等新形式受到热烈追捧,欢声迭起,舞龙舞狮引爆了视频号和朋友圈,所有这些背后,是人们对传统节庆文化回归的呼唤和认同,各类民间艺术、非遗绝活的生命力,在守正创新中得以重新展现和发扬光大……

    所以,年味,就是一种幸福感,一种松弛感,一份乡愁,每个人的幸福感各不相同,但不同中又有着大同,那就是,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许和展望,既是对过去一年的犒赏和享受,也是为新的一年积蓄继续前行的勇气和动力,而十四亿人的年味,便是对于国泰民安的企盼,对于盛世中华复兴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