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米的彩灯长龙在黄龙村行进。汤磊 摄
前面金龙舞动,后面彩灯长龙陈列。徐金平 摄
木雕非遗传承人邹子彦手持龙杖在现场舞动。咏洲 摄
街道两旁人们点起蜡烛接龙。陈向东 摄
长龙用上了可编程LED光带,移动设备供电。郑安戈 摄
两条普通龙狮队做开路先锋。徐永聚 摄
文/郑安戈
蛇年的元宵节,沉寂几十年的百米长龙,在黄龙村再度苏醒。
邹子彦,土生土长的黄龙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邹桂文木雕”传承人,其祖辈一直为本地雕刻龙头,据他介绍,黄龙村村名的由来,源于流经此地的小溪没有得到治理,两岸每到雨季时节,暴雨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洪水恰似一条“黄龙”滚滚而下,故前人把此地称之为黄龙。
清代,当地乡绅为了治水祈福,用竹子做成88节的板凳龙灯祈禳水患,每节用松木油灯点亮,气势蜿蜒恢弘。但在解放前后,板凳龙销声匿迹了。
今年,他们与时俱进,决定一鸣惊人,把88节的竹龙换成钢管,长度增加到218米,由百余人合力舞动。龙身的油灯也与时俱进,改为大型移动设备供电的LED灯泡和光带,还可以变幻各种颜色。一时间,鞭炮烟火随行不断燃放,村民自发组织的中西乐队助威,在两条普通龙狮队的开路先锋引领之下,浩浩荡荡的游行在夜色中,好不热闹、威武。
沿途家家户户都早早在街道边点起了蜡烛接龙,家里面也供上祖宗牌位,摆设水果、槟榔供舞龙队伍食用。
从下午六点到晚上九点,古老的街道一片沸腾,龙身蜿蜒,乐声回荡,到处都是欢乐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