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曦
有一种腊味,无论时空怎样变化,它都留在我心底里,这种味道便叫思念。在我的童年,为了更好地保存食材,延续到开春劳作时还能吃,家中大人便会把鸡鸭鱼肉等熏制成腊品储存起来。在所有的腊味中,我最喜欢的便是腊粉蒸肉和扎鱼了。腊粉蒸肉是母亲最拿手的,她做出的腊粉蒸肉,无论形状、颜色,还是口感,都自成一绝,无人能及;而扎鱼却是父亲的特长。
也许是父亲会的不多,所以对他做的扎鱼,我尤为喜欢。“扎鱼”这个词,醴陵之外的人也许很少听过,因而并不熟悉,可作为醴陵人,特别是醴陵远嫁他乡的女儿,我对扎鱼却有着深深的感情。它, 不只是扎鱼, 是时光的低语, 是心灵的港湾。每次只要家里来了客人拜年,母亲便会打开那两个装腊肉和扎鱼的坛子,从里面拿出腊肉和扎鱼来待客。每每这个时候,我便紧随母亲,以帮忙为借口,蹲在坛边,贪婪地盯着母亲小心翼翼地揭开坛盖、从坛里慢慢地拿出做好的扎鱼、郑重地放入我手里的碗中,再把坛盖盖好。当坛盖揭开的那一瞬间,一股白酒的清香混着烟火鱼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闭上眼长长地吸入肚中,真的令人陶醉!鱼未熟,口水不知咽了多少回。因为爱吃,所以也很关注它的做法。醴陵扎鱼,不同于一般的腊鱼只需把新鲜的鱼腌好、晾干、熏制即可。扎鱼做完这几步,还得洒酒,辅以辣椒面再腌制,密封储存,还得等待一定的时间才可上桌;那个等待的过程才是最考验一个人的耐性。俗语有云:“事缓则圆,人缓则安……”想吃到最美味的扎鱼,一点也急不得,太急了,鱼腥味还未褪尽,且鱼肉也不是很紧实,所以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沉淀才好。
当然,扎鱼成不成功,好不好吃,每一步都很关键。首先选材很重要。鱼首选用草喂养的草鱼或养殖多年的青鱼。其次处理要干净。买回家的鱼,洗净去鳞,剖开清理干净,剁成块,现在改良了,也可剁成条。第三步腌制要耐心。把切好的鱼块或鱼条用瓷盆或不锈钢盆装好,按比例洒入适量的盐,切点姜丝和水葱丝,撒点高浓度白酒,用手抓匀。开始腌制,视气温高低决定腌制的时间,在小雪节气后较好,可以腌上三天左右。腌制过程中记得每天翻动两遍,让鱼肉入味。
三五天后即可再用温水洗尽腌好的鱼肉,沥干水后稍微晾一晾,等水分基本蒸发完后再用柴火稍微熏一熏,柴火上可放些橘子皮,谷糠皮,增香去腥;火不宜大,熏的时间不宜太长,鱼肉干至六七分左右即可。第四步储藏要谨慎。趁鱼肉还有热气时再洒上白酒,和上辣椒面(辣与不辣,可根据个人口感,一般以偏辣为好),搅拌均匀,静置,等热气散尽,才可装入密封的容器或真空袋中。至此,扎鱼已做好。扎鱼此时还不能食用,还得静置一个多星期或十天半个月之后,才可开封食用。吃前,将扎好的鱼放入碗盆中,在鱼块上淋入些许油,以生茶油为最佳,放锅中大火蒸二十分钟左右即可出锅食用。
蒸鱼时,随着锅中热气冒出而香气四溢,满屋都弥漫着鱼的香味,让人垂涎欲滴。咬上一口,鱼的咸香味与白酒的清香,紧紧围绕着你的舌头,渗透在唇齿间,满口生香,忍不住再咬上一口,此时那刺激你味蕾的辣椒味也与你的唾液开始发生化学反应,香与辣不停地发生碰撞,激出火花;来不及细品,不经意间一大碗米饭早已穿肠入肚;此时只嫌饭碗太小,所盛的米饭真不够塞牙缝,紧接着又盛了一碗,在扎鱼的陪伴下瞬间又风卷残云了。肚子已饱,可嘴却停不下来,那真叫一个爽。
遇上这道菜,即使平日里不喜辣味的人也会抵挡不了它的诱惑的。自父母别世后,这两种美味便也淡出了我的生活,却总是在不经意间想起,太馋时只能用回忆来代替。近两年,偶尔又吃到了扎鱼,味蕾一下子被激活了。今年,我也因为有了空闲,便尝试着自己亲自动手做扎鱼。回味整个制作过程,最大的感觉便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易,一步不慎,结果就不如意。不由得感慨万千,这不正是生活的滋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