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真
2025年的春节档在轰轰烈烈中结束,给喜庆的新年贡献了不少欢笑与热闹。半个多月的票房之战与观众津津乐道的讨论,至今余热未消,关注度仍在持续。但最大赢家已经板上钉钉,是口碑票房双高的《哪吒之魔童闹海》,截至2月13日晚间,《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票房(含预售)已破100亿元,创造了各项纪录,成为我国首部破百亿票房的电影,也是我国影史首部观影人次破2亿的电影,可谓石破天惊实至名归。
拿出好内容,拿出诚意与水平
纵观春节档几部电影,几乎都是大制作大手笔,而且风格各异,但最终呈现品相不一,质量参差不齐,但也各有优点。这其中差异,主要来自于内容、诚意和水平上的差异。预售第一的《神雕英雄传:侠之大者》高开低走,剧情上备受诟病,被网友批评没有“武侠味”,黄蓉的扮相也颇受诟病。《唐探1900》倒是很有看头,但被当成“爆米花”式的商业电影,未有更高的来自作品艺术性的认可,看着过瘾就行。《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的剧情和个别五毛特效受到吐槽,被认为观感也远不如第一部,少了些新意和震撼,但对我国神魔故事的改编还是有贡献的。最可惜的应该算《蛟龙行动》,强大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最后票房垫底。《哪吒之魔童闹海》故事饱满,人物立体,风格鲜明,特效技术一流,也很能引发观众共鸣,是最傲人的存在。另外是流水的春节档,铁打的《熊出没》。在群众对众片的众说纷纭和精锐点评中,它收获了很不错的票房,网友说,你可能不会去看《熊出没》,但总有人会去看,因为孩子们喜欢,质量也不错。
拍电影是艺术的事情也是技术是事情,首先要诚意,要备上好内容好本子,然后打起精神、拿出诚意、体现水平。而看电影也像吃东西,舌头不会说谎,中国有极其庞大的电影受众群体,而且要求越来越高,不是你找几个好看的流量明星弄几个好看的镜头宣发就能糊弄的。很多好作品仅靠着口口相传的口碑就能积累高票房成绩。“烂片骗钱”的套路不可能屡试不爽,电影不能做一次性生意。
期待更多神魔和武侠改编,但别只想靠IP和流量圈钱
我国有很多优秀的经典神魔故事和武侠小说,光金庸、古龙就是两个“武侠宇宙”,《封神演义》《西游记》《搜神记》《聊斋志异》《山海经》《镜花缘》等神魔志怪小说深受人们喜爱,还有“三言二拍”等讲述民间百态的文言短篇,讽刺封建社会的《儒林外史》和讲述爱情的《西厢记》等,都可以在这个时代重新搬上大荧幕。《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与《哪吒之魔童闹海》重新点燃了这些古老神话的魅力,让故事与人物的内核获得重构与解读,在新的艺术表达中爆发别样的生命力,这本身就很有意义。
好的IP确实是块大饼,观众基础在那,关注度会有,期待值也会很高。但万事万物有个对立面,你得对得起这个加持,否则要付出比一般作品更严苛的反噬代价。正反例子可回想去年的《黑神话·悟空》和《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一个蜚声全球,一个全民痛骂。这次徐克的《神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对经典武侠作品的改编有些差强人意,除了对“江湖”“武侠”的理解与呈现不够到位,也反映了对此IP改编的能力和角度需要重新思考。
这些年来,大家吃了太多的“垃圾食品”,也见识过不少好东西,懂得分辨好坏了,一些大片的“哑火”和平庸,也算给观众打了预防针,以后靠流量明星或炒作赚热度的,大家会仔细甄别,口碑不好的直接放弃,噱头和漂亮明星救不了一部内容很差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用质量杀出重围,在行业中的地位与日后的影响力都毋庸置疑,它在内容上的极致用心就是行业标杆,给后来者树立了强大的榜样。这是传统的、中国的、我们自己的故事,将家喻户晓充满亲切感的神话作品创作出新意,带给观众新的启发与审美享受,是功德一件,同时还将好的文化传播出去,得到国际赞誉,就更不容易了。
其实,除了那些人们喜闻乐见的神话故事,经典名著,还有很多民间传说,底层故事,都可成为电影行业改编的好题材,好不好必须看真东西,其他都是虚的。
只有用心打磨作品,才能赢得认可和赞美
市场和口碑永远是诚实的,在这个时代,你的作品好不愁不被人看见和承认,不要低估了观众的眼睛和大脑,也不要高估了流量与手段(套路、噱头、炒作)的作用。
总之,2025年春节档证明了中国观众的消费市场还是很庞大的,光一部《哪吒之魔童闹海》就狂揽近百亿票房,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数字,说明大家还是很有精神追求,对好作品的支持是肉眼可见的。
在越来越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人们需要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导演不用担心观众不愿意为好故事买单。一个正向的、健康的市场反馈是叫人兴和欣慰的,华而不实、内在中空的东西被逐渐被淘汰,不拿出佳作的导演和不打磨演技的演员慢慢会被放弃。这给认真创作的人一片蓝天,无论是电影还是其他行业,只有用心打磨作品,才能赢得认可和赞美。
借哪吒的精神,愿我们新年有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