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陵县神农谷游人如织。
醴陵市渌水岸风景如画。
湘江风光带游客嬉戏。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俞强年 通讯员/闫修兴 蔡蓝天 陈思凡
湘江北去,春水如潮。
2011年3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株视察,伫立湘江岸,语重声长地说:“要从抓好生态建设、节能减排上入手,做好湘江流域治理,为株洲绿色发展引航。”
殷殷嘱托犹在耳畔。
牢记于心、践之于行,株洲上下一心、勠力同行,牢牢扛起“守护一江碧水”“治水兴株”的政治责任,扎实推进“一江两水百河千库万塘”综合治理,河湖管护持续提档、提效、提质。
湘江株洲段、洣水水质持续保持或优于国家Ⅱ类标准,渌江水质从Ⅲ类提升到Ⅱ类,全市地表水体水质优于国家III类标准;攸县酒仙湖、株洲湘江风光带、万丰湖水利风景区荣获国家水利风景区称号,湖南省级美丽河湖有16条;株洲市荣获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中国绿水青山典范城市和2023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
胜日寻水满眼新。一方水,成为安民、惠民、乐民、富民的重要载体,也是勾勒“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的彩墨。
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
——五防协同牢牢掌握防汛主动权
世界经济论坛最新发布的《全球风险报告》直言:未来十年,全球首要风险不是武装冲突,不是社会分化,而是极端天气事件。
在世界的地图上,位于北纬27°、东经113°的株洲同样遭受“水深火热”的干扰。
以暴雨为例,去年入汛以来,株洲经历了14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平均累计降雨量较历年同期偏多40.64%。视线再往前,株洲暴雨、干旱等极端天气也时有发生,2022年,株洲遭遇了1961年以来综合强度最强的旱情。《2023年株洲市气候评价》中提到,自2000年以来,株洲地区气温均为上升趋势。
凡事预则立。
面对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增强、影响范围更大的现实问题,全市水利系统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扛牢防汛抗灾天职,人防、技防、工防、物防、智防“五防”协同,以自身的确定性来应对气候的不确定性。
在技防方面,调度水库拦蓄洪量约5.6亿立方米;创新开展“四送”(送巡查规程、送查险工具、送技术指导、送现场培训)行动,市县两级共派出巡查督导组1194批次5666人次巡堤、巡库。市级水利抢险专家“三班倒”做好技术支撑,累计派出专家144批次482人次。
在工防方面,常态化开展水利工程安全隐患自查,去年全年排查隐患1309个并全部完成整改,加快推进渌水流域系统治理和“引洮润株”两个重大项目,统筹推进3个灌区改造项目、2个城市防洪圈闭合达标、2条山洪沟防洪治理、7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项目。
在智防方面,强化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加快2024年北斗规模应用示范场景建设。市、县政府推进智慧水利和水利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备汛工作中的支撑作用,无人机、无人船、智能语音监控设备各显技能。“十四五”期间,我市计划实施900座小型水库建设雨水情测报和174座大坝安全监测项目,同时建立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立雨水情遥测站点780处,持续提升防汛抗旱的效能。
五防协同,牢牢掌握防汛主动权。去年汛期,全市水利部门积极迎战14轮强降雨,特别是有力应对了台风“格美”期间引发的洣水茶陵站2011年建站以来第一次超保洪水、湘江株洲站近五年来最高水位,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炎陵“7·27”特大洪灾抢险列入全国应急抢险典型案例。该县对35座水库、137处山洪灾害危险区明确行政、技术、管护责任人。编制修订相关应急预案,将重点环节、流程数字化导入平台,进行模块化指挥调度。修建县乡综合应急物资储备仓库,调拨1000余万元,配足冲锋舟、抽水机等应急物资,为应对险情做了充分准备。7月下旬,该县出现罕见极端强降雨天气,造成G106中村桥垮塌,中村瑶族乡鑫山村发生3264立方米的滑坡。因为科学布局,应对有力,最终无一人伤亡、无重大工程险情。
全市水利部门勠力同心、守水尽责, 确保了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的“四不”目标,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兑现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定承诺。
从“水源地”到“水龙头”
——争资引项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田间“毛细血管”通了,水蓄得足、引得出、流得畅,春灌有序开展。
位于渌口区龙门镇清塘村的水渠续建配套项目现场,施工人员正在忙着清淤砌墙、整修沟渠。该水渠由于年久失修,渗漏严重、淤泥堆积,上游水源到达该村需要一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难以满足农田灌溉需求。
去年以来,渌口区加快补齐农村水利短板,共申报217口山塘、10处泵站、4公里渠道建设和管护项目,多措并举筹措资金,积极发动群众共建,目前年度任务总体完成进度为100%,续建配套项目加快推进。
渌口区水利局联合镇村及时进行项目公示,广泛收集群众意见,组织受益群众全程参与项目建设和监督,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小型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的积极性,营造大干小型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良好氛围。改造后的水利设施,可新增蓄水能力45万立方米,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1.76万亩,为来年春耕生产打好水利基础。
灌溉节水,让活源水润泽丰收田。加快构建从源头到地头的高标准灌溉体系,我市持续实施小型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三年行动,清淤整治山塘1068口、更新改造泵站60处、畅通“中梗阻”渠道47.8公里、清淤整治山上经济作物灌溉保障山塘154口,提前(或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抓好省、市“十大重点民生实事”,新增蓄水能力439.4万立方米,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5万亩,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保障供水,让放心水流进千万家。我市多方筹集资金1.85亿元、组织实施50处农村供水项目,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分别达到92.89%、63.34%,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启动90处农村供水中央维养项目,积极实施千吨万人、千人工程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建设,全市9个县市区全面推进农村供水县域统管,计划2025年底全部落实到位,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保持动态清零。其中,天元区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审批,目前正在实施的一期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对三门镇、雷打石镇进行管网延伸全覆盖,铺设供水主管道及农村入户支网540公里,新建加压泵站30座,可惠及农村饮水人口6.43万人。
紧扣“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目标,全市水利部门在规划、建设、管理上狠下工夫,把争项引资作为推动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全年水利投入超37亿元,项目投资突破历史。着力破解水源、水质等难题,“引洮润株”引调水工程等7个水利项目进入市“十五五”重大项目库,总投资377.15亿元;稳步推进大垅灌区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渌水流域系统治理、洮水灌区与“引洮润株”引调水工程列入2025市“十大基础设施项目”,24个国债水利项目建设任务按期完成。
从“城市风景线”到“乡村打卡地”
——大江小河成为群众幸福河湖
湘江(株洲段),澄江似练,逶迤北上。蓝天、高楼、绿树倒影其中,交相辉映。横跨湘江的大桥如虹悬挂,托起这座工业城市的速度与激情。湘江风光带,市民观景拍照打卡,感受与河相伴的民俗和文明。
株洲是全国唯一以“洲”命名的城市,境内河川纵横,溪沟密布,水系发达,流域面积10公里以上河流336条。其中,湘江、渌水、洣水等“一江两水八港”以及万丰湖、东阳湖、酒埠江、大京水库都是我市水资源的珍贵宝藏。
从江面到江心,从水上到陆地,从干流到支流,从上游到下游全过程管护——
湘江保护与治理省“一号重点工程”三个三年行动,累计投入500多亿元,1500多个重点项目,清水塘老工业区261家企业实现全部关停搬迁,破解了“重化围城”之困,大湖、霞湾港等七大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4+1”轮值巡查、“三长两员”监管体系、黑臭水体整治、禁捕退捕、“四乱”问题整治等行动全面推进,确保了长治久清之效。
洣水经过大力整治非法采砂、畜禽养殖污染及农村生活污水等问题,重焕秀美景色,成为乡村振兴的新画卷,寄托着湘赣边区村民们的乡思和幸福。
渌水经过湘赣两省探索省际河流共管共治,实施横向生态保护补偿,从立法层面入手,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携手治水,实现上下游联动,渌水持续变清。
“一江两水八港”生态显著改善,基本实现了“全域二类水”,全市地表水体水质优于国家III类标准。
从大江到小河,从城市到乡村,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
万丰湖经过系统治理,这里已成为株洲市民的网红打卡地,荣获株洲市城市绿化养护优秀公园、湖南省美丽河湖、国家水利风景区等荣誉。在此基础上,万丰湖(水利风景区)海绵城市升级改造项目加快实施,届时将成为株洲市乃至湖南省首个海绵城市科普实践园。
东阳湖通过“以鱼保水”“以鱼治水”,区域水质、优化水域环境持续提升,优于Ⅱ类水质,成功创建国家湿地公园,目前是我市第二水源地,物种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享有“湖南千岛湖”“井冈山下第一湖”“百里画廊”等美誉。
……
株洲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进“一县一示范”“一乡一亮点”建设,让每一条河湖流淌着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
——两山论引领“以水兴株”的样板经验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
株洲全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各县市区创新思路,因地制宜,将生态优势变为发展优势,将自然资源变为经济资源,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协调推进,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破解化工围江困局,清水塘迎来新天地。261家企业关停退出,逾60家企业实现转移、转型,片区价值正快速上升,产业聚集效应在此凸显,科技创新、高端智造、文创商贸、口岸经济四大产业区及相关配套住宅区相继落地,一个又绿又新的清水塘拔地而起。
根治洗水行业污染,芦淞服饰高质升级。新建“全国第一,亚洲一流”水准的洗水工业园,每年洗水能力达1.5亿件,日处理工业污水2万立方米,原来的“黑产业”变成如今的“绿产业”。株洲的服饰产业已跨越千亿产值,集聚了服饰链上企业2000多家、专业市场38家,从业人员超20万人,欧微、狐轩、素白等原创品牌3900多个,形成了集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展示销售、仓储物流、电子商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生态圈,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三赢。
以水促产振兴乡村,江边辣椒名扬四海。“省级美丽河湖”昭陵港不仅承载了当地的特色文化和美丽的故事,吸引不少游客前来休闲游玩,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沿岸的河长制农产品牌“株洲王十万黄辣椒”,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目前,湘江沿线的黄辣椒5700余亩,拥有黄辣椒生产经营企业十余家、标准化种植基地4个,辐射9个村,带动1670户农户发展黄辣椒种植,全产业链产值达3亿元。因水而兴,朱亭镇蒲湾村、高福村、九都湖村等地3000亩的湘莲,不仅吸引了市民观赏游玩,还通过深加工制作白莲产业,举办荷花节等发展乡村旅游,拓宽群众增收。
文旅产业因水而兴,绿水青山育财富。沔水样板河经过勠力整治,面貌焕然一新,提高了该区域河段的防洪减灾能力,保障了区域防洪安全、粮食生产安全,改善了河流生态环境,为沔水流域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当地通过探索“河长制+旅游”,在保护青山绿水的前提下,深度挖掘沔水流域的文化、旅游资源,重点推进远山蓝、神农谷花梦间、神农谷森林精品民宿、密花村彩虹民宿、凡间小院、密花生态园等精品民宿建设,打造罗霄山中段精品民宿带,青山绿水正在变成金山银山。每年,沔水神农谷景区接待游客六七万人次。
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是“以水兴株”的样板经验,也是“两山论”在株洲大地的开花结果。
图片由市水利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