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陈驰 通讯员/沈杰
举办“破茧蝶变”主体活动99场,促成124个高校创新成果转化项目在株落地,全市新签约科技型企业投资项目80个,投资总额超过230亿元……这是株洲去年交出的“创新成果转化年”元年成绩单。
2024年,株洲立足“师出有名”,以活动链接资源,搭建交流平台,其创新实力获得诸多金融机构、高校院所的肯定。
今年,“创新成果转化年”活动再度起航,如何实现“师出有名”到“有名有实”转变? 在刚结束不久的株洲“新春第一会”上,已经定下基调,我市将继续坚持“以举办活动链接资源、以工作闭环推动成果落地”思路,深入开展六大主体活动。在巩固既有成果的基础上,实施十大“先锋计划”,在北斗应用、先进硬质材料、新能源、工业软件等产业创新生态建设,通航产业平台成果转化模式升级,高校、职业院校创新成果转化,重点产业、企业成果落地和科创基金港发挥效能等方面进行重点突破,力争取得实效。
近几日,尚在农历正月,在“年味”与“班味”交际的时刻,市科技局工作人员连续组织产业龙头企业代表、科技型中小企业代表、创新平台和机构代表开展座谈会,征求意见与建议,为接续活动做好筹备。
那么,今年的创新成果转化工作如何做,又有哪些亮点值得期待?
书记“挂帅”,升级六大主体活动
为更好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我市继续设立市“创新成果转化年”活动工作专班,由市委书记担任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分管科技工作的市领导任副组长。工作专班设立办公室,活动纳入市打造“三个高地”指挥部全年重点工作。
在去年各类活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主体活动也迎来了“升级”。
市“创新成果转化年”活动专班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将聚焦前沿技术、园区改革、产业链发展等领域,组织神农大讲堂、天元直面会、高规格研讨会、产业论坛等认知拓维活动;同时进一步加强与高校院所合作,常态化开展“进名校名企名所”等创新成果开源活动。
“成果转化的主力是企业,创新主体领航活动,就是要实施科技型企业梯队培育,比如推动国创中心优化成果转化机制,促进创新成果加速裂变等,推动一批创新项目落地。”该负责人说,耐心资本“赋能”行动,就是要发挥起航等基金作用,为科技企业在初创阶段“保驾护航”;而创新载体聚能活动的目标,则是为了加快形成“高新区集中孵化、产业园区承载落地”机制,组建园区共同参与的成果对接和服务团队,打造好成果转化“中转站”。
科技创新,人才为先。创新人才智汇活动,将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制订“友好型城市人才政策若干措施”,支持在株高校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改革。通过支持在株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培养院士、长江学者等行业内高层次人才,探索实施高校企业人才双向交流机制,加快建成株洲“科创大脑”。
提前布局,开展十大“先锋计划”
在六大主体活动稳步推进的同时,今年我市还将开展十大“先锋计划”,细化到各个领域,实现创新成果转化的有效“破题”。
在高校院所合作提升计划中,不仅精准梳理先进硬质材料、高分子新材料、通用航空、轨道交通等产业技术需求,深度组织开展校企对接活动等。还将通过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政策、先投后股、各类投早投小基金等作用,支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
职业院校与产业融合计划,将以建设国家产教深度融合试点城市为契机,联合职业院校共建“产业学院”“工程师学院”,让“课题从产业中来,成果到产线上去”,转化推广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工艺、新技能成果,让职教体系深度融入产业体系。
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创新成果裂变计划,基于国创中心中试基地进行产线扩建,建设国创中心氢能源场地,争取裂变形成新的创新主体。
通航产业成果转化体制变革计划,则要构建龙头企业、市区政府、国有平台、投融资机构“四位一体”的成果转化推进机制,充分发挥航空产业研究院、株洲低空经济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等作用,促成中国航发湖南动研所、南方公司等龙头企业优质项目落地,实现产业化。
先进硬质材料产业创新生态优化计划,将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探索建立独立运行的创新成果转化主体,布局金刚石、先进陶瓷等产业前沿领域,实现产业化。
新能源产业创新生态优化计划,积极布局“风储氢”新能源产业矩阵,助力中车株洲所综合能源事业部,确保储能系统集成出货量稳居全球前列;全面巩固时代新材风电叶片等尖端产品销量,在全国领先基础上提高全球市场份额,并助力电力新能源与装备制造(含汽车)千亿产业集群腾飞,辐射并催化一批优质项目落地株洲。
大飞机生态融入计划,组织时代新材、瀚捷航空等企业融入大飞机生态圈,选派科研团队积极对接中国商飞等,参与重点项目研制工作。
科创基金港综合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将在延续基金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常驻机构与基金规模的双提升,通过投融资系列活动,做好“投贷联动”,举办金企双向路演,推动投融资需求双向匹配。
北斗时空信息产业创新成果转化计划、工业软件园创新生态升级计划则侧重初创企业培育、人才引进、平台建设等,持续扩大行业“蓄水池”。
该负责人表示,今年将开展创新成果转化“破茧蝶变”主体活动100场以上,落地高校院所创新技术成果200个以上,投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项目100项以上,招引科技型企业投资项目100个以上,努力将株洲打造成全国具有重要集聚力、影响力、品牌力的创新成果转化“试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