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娜
【质朴的乡音,熟悉的笑脸,温暖的烟火,就是回家的意义。】
操场变舞台,篝火当灯光,村民当演员……春节期间,在株洲的各个乡村,一场场村民自办的“村晚”,乡音袅袅、乡味浓浓,慰藉着归家的游子,也成为村民对春节最大期待。
村晚里有什么?有人说,有记忆里的地域文化。比如,在炎陵县桃坑乡,村民们唱着客家戏曲,品着客家美食,说着客家方言,浓浓的“历史味儿”扑面而来;又如,在渌口区淦田镇官塘村,花鼓戏的腔调融进冬日的夜色,也唱进了村民的心坎里。这些热闹的光景,充盈着乡村的年味,伴着你我的回忆,也含着传承的蕴意。
村晚,慰藉着归乡游子的“乡愁”。如今,回家难吗?不难,完备的交通设施就能让你我朝发夕至,工作的繁忙与生活的重担,总让你我无暇归家。于是,春节成为归家的讯号,而每一场村晚,总能抚平所有风尘仆仆、熨帖一切漂泊不安。在淦田镇官塘村,10多名乡贤共同捐资3万元,为的就是让“村晚”延续、回忆留存。正如有村民说:“质朴的乡音,熟悉的笑脸,温暖的烟火,就是‘回家’的意义。”
村晚,展现了新时代乡村风貌。每到春节前夕,炎陵县各地纷纷举办“村晚”,这种活动已成为一种新时尚。村民们将生活所见、所思编排成节目,通过“村晚”走上舞台,这节目中,有着春的复苏、夏的热烈、秋的丰收、冬的团圆,也有最寻常的家长里短、田间农事,这不仅是乡野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撬动了深埋乡土的丰富文化资源,催化出乡村文明新风尚。
“村晚”是村民、游子对家乡的长情告白,乡村故事每年不同,下一次“村晚”又会有什么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