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课”应在理想与现实间寻找平衡 赖杰琦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睡到自然醒,学习才有劲。 漫画/左骏

    【既尊重儿童睡眠的科学刻度,又考量家庭生计的现实温度。】

    近日,长沙某小学推行低年级学生9时20分上课的政策引发全网热议。教育专家为这一符合教育规律的改革欢呼,然而,校门口那些忙碌的上班族父母却陷入两难:8时半前要打卡上班,还得确保孩子准时到校。这场教育改革犹如一面双面镜,照出了教育科学性与社会现实的矛盾。

    从科学教育角度出发,充足睡眠对儿童发展极为关键。医学研究表明,6至12岁儿童每天需9至11小时睡眠,过早上课压缩了孩子的睡眠时间。低年龄段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睡眠不足会严重影响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长沙小学的“晚上课”政策,正是基于这些科学认知,体现了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尊重。

    当前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早上课”“多上课”现象,其背后折射出的是全社会对教育的焦虑。家长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学校迫于升学压力不断加压。这种恶性循环使教育逐渐偏离育人本质,长沙这所小学的做法,则是打破这种非理性教育竞争的一次勇敢尝试。

    不过,再好的教育政策落地都要面对现实问题。在新闻报道的评论中,很多家长无奈表示“送学时间与上班时间完全冲突”,甚至直言“这要求父母必须有一个人全职带娃”。要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更具弹性的制度设计。例如采用“弹性到校+晨间托管”模式,在7时40分至9时20分设置分级托管,安排早班教师轮值看护提前到校的学生。这种“时间折叠”方案,既保障了儿童睡眠需求,又给家长争取了90分钟的缓冲时间。

    教育的终极命题,始终是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架设桥梁。长沙小学的"晚上课"政策不应是单选题,而应成为开启教育综合改革的钥匙。当我们既尊重儿童睡眠的科学刻度,又考量家庭生计的现实温度,教育的春天才能真正到来。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