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业文化之力 答好两道“融合命题”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刘馨蔚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以及“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两道“融合命题”。市委书记曹慧泉在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进一步强调,要“主动答好‘两个融合’命题。”这既是为株洲文旅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指引,也是为株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新中国首批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株洲拥有深厚的工业历史底蕴与丰富的工业文化资源。新时代新征程,株洲必须高度重视以工业文化之力答好两道“融合命题”,在增强文化软实力上持续用力,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贡献株洲力量。

    一、在“文化+旅游”融合中,深挖工业文化底蕴,延续城市“集体记忆”

    向工业文化要故事、向旅游资源要活力,活化利用工业遗产,勾勒城市记忆新画卷。

    提炼株洲工业文化元素,营造浓厚的工业文化氛围。深入研究株洲工业发展史,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株洲工业文化的经典元素和标识,并将这些元素符号融入城市公共空间、株洲工业主题品牌活动或相关项目建设中。比如可依托清水塘 1956工业遗址项目,将其打造成为没有围墙的株洲工业文化展览馆,或者在城市广场、公园等地,打造以株洲工业文化为主题的雕塑、壁画等艺术作品,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能时刻感受到株洲的工业文化底蕴。

    活化利用工业遗产,深化“工业旅游+”模式。对于全市现存的200多处工业遗产,建议结合株洲市区工业文化遗产“三区四片”(“三区”即北区、东区、南区;“四片”即清水塘片区、田心片区、荷塘片区、董家塅片区)的区域分布特征找到如博物馆模式、游学模式等合适模式进行开发。并强化已开发的5条工业旅游线路、13 个工业旅游示范点(基地)与红色旅游,乡村休闲旅游等其他旅游线路的关联度。通过“工业旅游+”的深度融合模式,增进广大市民和游客对株洲“集体记忆”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

    二、在“文化+科技”融合中,培育新质生产力,点燃发展“新引擎”

    向文化要内涵、向科技要动能,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培育新质生产力,在“云端”构筑起株洲文化发展新高地。

    加“数”前行,抢占工业文化产业发展赛道。以湖南省开展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加快AIGC内容生产中心建设,鼓励株洲内容平台和数字企业融合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构建集视听、动漫、游戏等多元内容融合的数字IP产业链条。

    聚“数”英才,激发工业文化产业创新活力。深化产教融合,搭建院校与企业深度对接的合作平台,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项目、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方式,全方位培养既对工业文化有深入理解,又在经营管理领域具备战略眼光,在宣传推介方面擅长运用创意策略,还精通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开展数字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育、引、留、用等专项行动,增加人才有效供给,形成人才集聚效应,为工业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三、在“文化+科技+旅游”融合中,促进产业深度联动,开启经济“加速度”

    向文化要特色、向科技要创新、向旅游要市场,全方位整合各类资源,为株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鼓励多元融合,提升株洲工业文旅品牌价值。支持文化、科技、旅游等多元融合,打造工业文旅新体验。比如在株洲的各大工业旅游景区,引入智能票务系统,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售票,游客无需排队,扫码即可快速入园。并借助大数据分析游客信息,定制个性化旅游线路。再比如借助虚拟现实(VR)等技术,在清水塘1956工业遗址等建构新场景,打造沉浸式的工业文化体验。此外,还可利用3D打印等技术手段,实现株洲工业文化特色文创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借助这些在文化、科技等多元融合下催生的新业态与新产品,进一步丰富株洲工业文旅品牌的产品线,提升株洲工业文旅品牌的商业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整合区域资源,推动文化、科技、旅游产业深度联动。打破地域限制,加强株洲与周边城市,尤其是长株潭都市圈的资源整合,形成强大的产业合力。比如在文化方面,株洲可与湘潭、长沙共同挖掘湖湘文化在工业领域的传承与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联合举办长株潭大型工业文化展览,并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工业文化主题演出。在科技方面,进一步优化长株潭共建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围绕长株潭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新兴产业培育,差异化部署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三市协同创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在旅游方面,联合打造跨区域的工业旅游线路。比如将长株潭工业旅游示范点(基地)等串联起来,打造一条大工业文化旅游线路。通过资源整合,让文化、科技、旅游产业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实现深度联动,为株洲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