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岔口的思量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罗 峰

    习近平总书记曾高瞻远瞩指出,“未来会面对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国际格局脆弱动荡,世界局势呈现史上罕见的不确定性。本文简要展现两个关乎历史走向的历史节点,回望历史道岔口的历史抉择,思量一点粗浅的启发。

    1756年,欧洲外交革命

    18世纪中叶,欧洲各国之间旧矛盾未见缓和,而新矛盾正在产生,各国都在积极备战。每一方都在积极寻找同盟者,开展了前所未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博弈与角斗,即1756年的“外交革命”,并形成两大敌对军事集团。

    在1740到1748年间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普鲁士趁机吞并西里西亚,得到条约认可。普鲁士的迅速崛起改变了欧洲列强传统的力量格局,奥地利不惜放弃传统盟友英国,转而投向宿敌法国的怀抱。欧洲国际关系产生连锁反应,欧洲大国对各自原盟友的表现不满,重新调整外交战略与结盟策略。奥地利把收复西里西亚作为外交首要目标,力主与法国和俄国结盟,这样就拆散了与英国和荷兰的联盟。法国要防止普鲁士的快速扩张,俄国不愿自己西边出现一个强大的普鲁士,1756年俄奥法同盟形成。普鲁士和英国在削弱法国上目标一致,自然结成普英同盟。一系列外交的博弈算计及一连串的外交关系震荡与调整后,法奥世仇握手言和,英奥好友分道扬镳,普英联盟一拍即合。

    1756年是欧洲旧秩序的终结、新秩序的组合。这场外交革命打破了传统的王朝间合作关系框架,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展现了大国间的联盟与背叛,世仇言和,世交宣战。随即1756到1763年间的“七年战争”爆发,以法奥俄的失败告终,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和“日不落”帝国地位,形成了新的国际格局,对全球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1972年,中美“改变世界”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剑拔弩张,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安全形势最为严峻。毛主席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战略家,善于逆向思考问题,“两霸,我们总要争取一霸,不能两面作战”。陈毅、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四位老帅提交《对战争形势的初步估计》报告,郑重建议我们应从战略上打美国牌。该报告和建议进一步坚定了毛主席破冰中美关系、联手制衡苏联的决心。

    实现中美高层直接对话,成为打破中美关系僵局的突破口。美国有意消解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塑造新的均势。美国总统尼克松不按常理出牌,不走寻常路。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做铺垫准备。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震惊世界。在毛主席与尼克松的历史性会晤中,毛主席幽默风趣地谈哲学,从宏观角度、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意在告诉尼克松,中美关系无论从过去还是到未来都关系着人类命运的发展。基辛格把这次谈话比喻作“瓦格纳歌剧的序曲”。尼克松称赞毛主席,“善于掌握时机,懂得只争朝夕”,感叹毛主席对世界局势的掌控超乎想象。

    毛主席曾高屋建瓴指出,中美关系是一把钥匙,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主席下了这着棋,全局活了”。尼克松总统访华使中国外交局面焕然一新,中国外交出现历史性转向。事实表明,尼克松对中国的7天访问是“改变世界的一周”。1972年2月《上海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当年即有英国、日本和德国等18个国家与中国建交,形成新中国第三波建交高潮。尼克松总统访华为后来中美建交、启动改革开放政策、拥抱全球化道路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2025年,大变局节点大抉择

    历史启迪当下,历史并未“终结”。世界大国的更替不是宿命定论,也不是简单的机械轮回。在国际大变局、大动荡、大转折、大分化的“大风大浪”态势下,中国有实力、有能力赢得战略主动,塑造公正合理、有利有益的国际局势,关键在于要以超常的眼光、胆识和魄力谋划国家战略与对外关系。

    在不确定性中抓住契机。1972年中美关系实现重大的戏剧性创举,皆因两国果断地抓住了历史契机。世界进入深度不确定时代,唯一的确定性是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意味风险性,与不稳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紧密相关。从人类社会与人类历史看,风险是文明的动力,文明是风险的产物。许多文明的兴起和发展,都是在应对风险的过程中产生发展的。从经济学角度看,风险产生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则是利润的来源。企业家勇敢承担并管理不确定性,通过创新思维、认知和方法寻找并整合新的资源,创造前所未有的产品、规则或赛道,获得丰厚收益。因此在国际舞台上,要敏锐抓住世界上重大的冲击变化或高度的不确定性、偶然性事件,使其成为打破传统体系、推动战略转型的巨大契机。

    在复杂时代中拓展国家利益。1756年欧洲外交革命表明,国家利益的动态变化会导致重大的战略调整与联盟逆转。21世纪是复杂性时代,全球安全、政治、经济与社会危机交织共振,国家间交叉互动的问题领域不断增多。要拥有大眼光、大格局与大境界。大国竞争的本质是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国家利益的内涵与外延发生很大的变化,其要件如利益、威胁、信念、道德和实力有着动态和变化的交织关系。准确界定并考量国家利益,构建准确的认知,破除画地为牢、刻舟求剑的思维惯性与认知局限。要运用理性、智慧与远见。精准评估、测量及制定国家战略,增强国家的战略规划力、治理变革力和系统增长力。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内外兼修,纵横裨阖,不断拓展国家利益。

    在“大风大浪”中破局求变。在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全的国际局势里,混沌中潜藏机遇,危机中蕴含转机。在全球复杂互动中识别及应对风险冲突时,利益冲突点也是转化为利益共同点的“抓手”与“拐点”。要开拓创新、锐意求变。鉴古知今、彰往察来,审时度势、另辟蹊径,大刀阔斧、出其不意,跳出工作惯性与路径依赖。“点石成金”、游刃有余地应对冲突与挑战。要敢于斗争、勇于破局。把握规律、保持定力,突出重点、敢于取舍。善于打持久战、打突击战,以时间换空间,积大势为胜势,“乘风破浪”冲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三峡”。对外关系上“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更“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更好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系市社科联党组书记)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