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洲平 通讯员/阳童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蓄势之年,抓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茶陵县如何实现经济发展的“奋力一跳”,以一域之光助推株洲高质量发展?
2月10日,在茶陵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新鲜“出炉”的茶陵县《政府工作报告》,描绘了经济发展路径。
关键词:产业项目
【报告点击】
积极融入市“3+3+2”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主导产业,服装服饰特色产业以及商贸物流、家居建材、食品药品等辅助产业,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家以上、年产值过亿元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超过20家。
加快纺(针)织产业园、茶陵通航机场等十大产业项目建设,力争全年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00个以上,新开工项目60个以上、竣工项目40个以上,完成年度投资80亿元以上。
【解读】
从过去的“揽进篮子都是菜”到“提着篮子选好菜”,如今茶陵的产业体系已经逐渐走向成熟。
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成为茶陵基于自身优势的必然选择。近年来,茶陵县大力实施产业集群发展策略,不断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已形成了以贵派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株洲晶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企业,集聚了湖南金鑫宇电源科技有限公司、茶陵新亿铂精密模具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上下游企业,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显现。
而在积极融入全市产业体系进程中,茶陵将目光瞄准新能源产业,建成投产了全市首个电化学新型储能电站、湘赣边最大的独立共享储能电站。同时,该县还积极发展低空经济,加大无人机、通航机场等产业项目扶持力度,这些选择与株洲市产业发展规模高度吻合。
关键词:改革创新
【报告点击】
加快企业智能改造,加大创新主体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个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50个以上,创建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个以上,完成企业研发投入1.5亿元,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11亿元,落地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2项,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突破1.1亿元,高新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深入开展“一降一升”行动,持续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改革和“综窗改革”,成立项目办证专班,打通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解读】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创新命题,也是改革命题。
如何形成新质生产力?联动央企,培育县企,是茶陵近年来摸索出来的经验。2021年12月7日,中车株洲所与茶陵签署一揽子合作框架协议,开启了“央企带县企”的合作新模式。历时3年,一大批企业的生产工艺、管理和产品品质有了明显提升,来自央企新技术的注入,推动县域企业不断攀登技术高峰,如去年该县生产的一款新型无人机,载重能力领跑全国。
形成新质生产力离不开政府引导和护航。该县出台了《茶陵县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助推“一心四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拨付科技创新经费引导企业开展产品研发;做优行政审批改革,推出“帮代办”“上门办”等服务,让企业减负前行;加大与高校合作,与中山大学、湖南大学等12所高校、科研院所、央企(国企)的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激活人才“一池春水”。系列举措,为今年茶陵改革创新奠定了扎实基础。
关键词:现代农业
【报告点击】
着力发展明丰智能化育秧基地、区域性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等现代设施农业,推动农业“三化”建设。
积极对接鳗鱼加工产业园、北牧南移湖羊养殖项目,启动唐人神优质猪培育体系公猪站建设,引导湖南香乡猪、景弘农牧等大型养殖企业打造畜禽现代养殖产业化联合体,建设湘赣边肉类供应中心。
加快发展“茶陵三宝”、脐橙、油茶、生猪等特色种养业,重点强化茶产业发展支撑,健全规范统一“茶陵红茶”标准体系,全力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继续实施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23倍增工程”,引进培育农副产品加工头部企业,规划建设农副产品加工专业园区,打造湘赣边优质农副产品供应中心。
【解读】
“现代”一词,在这份《报告》中高频出现,也指明了茶陵农业发展新方向。
细究近年来茶陵农业发展路径,不难发现该县已将现代农业作为发力主方向。水稻育种有智慧大棚,全程机械化,仅通过手机即可操作;田间管理,有“滴滴农机”App,指尖一点,就有搭载北斗系统的无人机前来作业;播种和收获时节,各类农机驰骋田间,农机服务辐射湘赣边……从育种到收获,科技的力量已经充斥农业生产全过程。
另一方面,以助农增收为目的,茶陵还将培育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放在重要位置,仅去年新增85家小微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29家规模以上企业。
如今,茶陵将接续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让希望的田野上开遍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