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春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彭新平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立春,这一古老而又充满希望的节气,又称作岁首、正月节。在旧时,中国人依照旧历将“立春”视为一年的初始,仿若在时光的长河中,为新的轮回拉开了序幕。在我的老家,一直完好地保留着立春接春的独特习俗,那是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言:“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从立春这一天起,凛冽的北风便如败退之军,温暖的东风恰似灵动的使者,带着春天的气息轻盈而来。“东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它吹过大地,大地从沉睡中缓缓复苏;它拂过万木,万木萌生出嫩绿的新芽。四季的新轮回,在这东风的轻抚下,再次重新开启。

    立春,是希望的起点,故而老人们常说“立春大于年”。在一些村庄,接春的热闹程度远超春节,那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比过年时更加密集、更加隆重。当立春的时间一到,整个村庄仿佛被同一股力量唤醒,爆竹声齐刷刷地响起,“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声音,不亚于过大年时那响彻云霄的轰鸣,它宣告着春天的正式来临,也承载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憧憬。

    交春之时,老家遵循传统习俗,家家户户都会放爆竹相迎,此谓之“接春”。这一天,即便立春时刻在半夜,人们也会毫不犹豫地打开大门,点燃香烛,让那袅袅香烟带着虔诚飘向天际。随后鸣放鞭炮迎春,紧接着摆盘碟,斟满春酒,共饮这充满希望的美酒。在旧时,还要耍春灯,人们手提绚丽的春灯,相互庆贺,欢声笑语回荡在街巷。耕读之家在外面放鞭炮的同时,会在神台左边和大门左边张贴“迎春接福”“春到家兴”“春到福临”等红纸条幅,以表迎接春神。这种习俗在炎陵县水口镇官仓下村至今仍在流传,宛如岁月长河中一颗闪耀的明珠,从未黯淡。

    老家有的地方习惯将立春这一节气称之为“交春”。“交春”特指立春日“春”到来的时刻。立春,意味着一切都是崭新的,万物都充满了勃勃的生机与澎湃的朝气。无论过去的一年里,你历经了多少辛酸和苦楚,遭遇了多少次挫折和失败,在这个新春,都让我们迎着拂面的春风,“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拥抱阳光和希望,让一切归零,重新出发。

    老家乡下还有一个有趣的立春蛋习俗。在古老的传说中,立春这天最容易把鸡蛋立起来,“立春到、蛋儿俏”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过去的老人会通过将鸡蛋竖起,若松手而蛋不倒来确定是否“春”到了。或者将鸡蛋置于水中,交春之时一到,原本横向浮在水面的鸡蛋便能慢慢竖起来。民间认为,只有在这一时刻,新的一年才真正开始,仿佛鸡蛋的竖起是春天给予的神圣启示。

    在过去,老家客家人立春除了鸣放鞭炮接春这一习俗,还有“拜春神”(即祭芒神)、“吃春饼”、“送春牛”、“舞春牛”等活动,这些习俗显得古老而传统。周代有天子设东堂迎春的仪式,当时祭祀的是春神即句芒神。句芒亦称芒神,是主管农事之神。远古时期,最早在立春日祭祀者除专职的礼官外,便是从事耕作的农人。汉代开始有祭春牛的民俗活动,而宋代则有送春牛、吃春卷等习俗。上世纪八十年代,老家还有人给每家每户送春牛图,送春牛图也叫报春、打春、赞春。送图之人在立春前几日,一边敲小锣打竹板,一边唱着赞春词,挨家挨户送去春牛图,为人们带来春的喜讯。

    农谚说得好:“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随着立春的到来,农事活动由此拉开帷幕。这时,家乡人也纷纷走出门户,踏青寻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他们漫步在田野间、山林中,去体会那最细微、最神妙的春意,感受大自然赋予的生机与活力。

    随着立春的来到,人们能明显地感觉到白天渐长,太阳也暖和多了。气温日逐上升,降水量也在增多。“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春天,就这样悄无声息却又无比热烈地来到了我们身边,带来新的希望与美好。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