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付费课,真实用还是“割韭菜”?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博主在直播间宣传用DeepSeek炒股。

    新技术概念爆火,付费培训课更热。春节假期后,各类DeepSeek付费课程在网络上铺天盖地,更有知识付费博主以“用DeepSeek赚小钱”为题,4天内就轻松卖课近20万元。这背后,既有市场需求推动因素,也有部分人士借此投机,干起“割韭菜”的把戏。

    1.知识博主火速入局付费社群

    “2025开年真的是魔幻。”在朋友圈,知识博主老徐有些得意地说,自己最近搞了个“用DeepSeek赚小钱”的社群,没想到4天竟然有近4000人付费加入,收入近20万元。 1月20日,国产大模型DeepSeek横空出世,震撼科技圈和投资市场,也吸引了普通人的关注。2月7日,记者登录某知识付费社群平台,看到老徐推出的《用DeepSeek实战高效赚小钱》已登顶平台财富榜第一,付费成员超6000名,入群付费价格也从52元一路涨到62元,按最低售价估算,收入已超31万元。 除付费社群外,小红书上也涌现了大量与DeepSeek有关的付费课程,售价从几毛钱到几百元不等。内容上,既有主攻技术的,如“教本地部署,1秒响应”“提示词AI指令合集”;也有具体应用,如“DeepSeek玩转英语作文批改”“用DeepSeek做自媒体,0粉丝起号接广告”。

    颇为奇怪的是,卖课的账号中,大部分活跃时间并不长,有的甚至专为售卖DeepSeek课程设立。记者看到,一款名为“全网首发100条DeepSeek提示词”的教程,售价为39.99元,截至发稿已有2019人购买,教程收入预估超8万元。但该账号在小红书上活跃仅5天,所发布的笔记只有11条,且全部与DeepSeek有关。

    2.名为学技术实为制造焦虑

    “未来所有做生意和造富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不学AI人工智能一定会被淘汰!”2月6日深夜十一点半,博主“越来”仍在直播间推销着自己的付费“DeepSeek老板AI获客速成班”。在她的口中,AI是实体店老板的必修课,“不然接下来你的生意会更难做!”

    制造焦虑,正成为卖课方推销付费课程的一大手段。“普通人逆天改命最后机会”“认知差是最大红利”“这一波绝对是个国运级财富风口”……多个短视频平台上,博主们不遗余力地鼓吹购买自己的Deepseek课程就能赚快钱、发大财。 记者也以29.9元购买了一份《普通人利用DeepSeek赚钱》的课程,里面写到赚钱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收割AI焦虑税”,并传授一系列直播话术,如“不懂AI的人,正在被时代抛弃”“某大厂裁员50%内容岗,AI替代率超预期”等。 买课后的用户实际体验如何?记者看到,以“赚钱”“速成”为噱头的课程,被用户频频投诉,不少人留言称“课程没有实质上的帮助,很鸡肋”“讲师态度敷衍,发几个问题忽悠了事,实操基本没教”。 “这贩卖的不是知识,也不是能力,而是一种焦虑。”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刘嘉表示,这类课程反而会让普通人对新技术产生一种恐惧感,并不利于大家真正拥抱新技术。

    3.网上卖课平台监管待完善

    从ChatGPT、Sora,再到Deepseek,每一轮爆款技术工具的涌现,都伴随着“卖课”话题走红。一位知识付费博主就透露,此轮Deepseek培训课井喷,跟Sora爆红时AI课热卖的套路如出一辙,不同课程背后活跃的,经常是同一批人,“甚至直接拿过去的课包改个名就上架。” 在调查中,记者也购买多个“DeepSeek高效使用教程”,价格从1元至20元不等,发现部分教程注水严重,还有大量与Sora、Kimi、豆包等其他大模型有关的内容,更像是AI知识“大杂烩”。 消费者买到货不对板的课程,该如何应对?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如果售课方卖出的课程与宣传内容不符或根本达不到相关质量要求,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相关规定,涉嫌虚假宣传,甚至可能构成欺诈,消费者可根据情况主张协调退费或要求惩罚性赔偿,如协商不成,可向消协或监管部门投诉,也可以通过法律诉讼等方式依法维权。 “除了质量良莠不齐外,部分平台对知识付费课程有关讲师的资质审核及备案的管理仍然存在问题。”陈音江认为,监管部门需要细化知识付费课程相关界定标准与惩处细则,通过强化日常监督检查,促进行业规范发展,平台也应加强相关资质和内容审核,共同促进知识付费业态的规范发展。

    DeepSeek好用也要警惕蹭热点的无良商家

    江城

    今年春节,国产AI公司深度求索开发的大模型DeepSeek成为爆款,作为一款开源、免费的大模型,尽管还未实现盈利,但第一批用它“搞钱”的人已经出现了。

    有的商家卖课,教人“如何用DeepSeek赚到100万元”;有的打着“本地部署”的概念兜售DeepSeek接入教程,价格最高可达10万元;有的号称可以分析股票;有的更加恶劣,直接做出山寨DeepSeek的网站,窃取个人信息或骗取订阅费用,目前已经出现了2000多个山寨网站。

    DeepSeek官方也认识到了这些问题,目前已经发布声明,公布了其全部的官方账号,宣布此外皆为仿冒。这也透着某种无奈——蹭热点的太多,“本人”也应对不暇。

    这种现象并非第一次出现,以往每每有新的技术热点出现,比如ChatGpt或Sora登场时,总有闻风而动的“创业者”一拥而上。他们试图将技术热点的红利吃干榨净,而这当中有不少都是唬人的幌子。

    比如有商家销售39元的DeepSeek软件,当记者询问“这不是免费的吗?那卖的是什么”,商家直言“信息差”。这个回复可谓“实话实说”,就是利用一些人对技术还不太了解,割一波韭菜就走。

    可以想见,这些利用DeepSeek“搞钱”的商业模式必然良莠不齐、乱象横生。一个新的技术热点尚在试水阶段,没想到却让许多剑走偏锋的人抢占了先机,利用用户的信息壁垒,开发出种种灰色生意。对此必须警惕,也需要从多方面加以规制。

    一是,相关互联网平台应当有所反应。对于那些天花乱坠、动辄“赚大钱”“财富自由”的虚假宣传,平台应当严格审查,及时阻断信息传播。而对于投诉密集的店铺,平台也要及时对账号做出处理,不给这些钻空子的商家提供生存土壤。

    二是,监管部门不妨及时介入。对市场上这些打着AI旗号的生意进行摸排。如果其中存在虚假宣传、误导消费等情形,就应当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进行相应的市场规范。此外,对于一些有欺诈嫌疑的仿冒网站,不妨考虑运用技术手段予以屏蔽。

    三是,消费者自身也应擦亮双眼。在利益驱动下,这些蹭热点的生意终究会无孔不入。大众面对这些信息,也应当从既往经验中吸取教训、产生“抗体”——这熟悉的配方、相似的套路,在哪一次的技术爆款中曾缺席呢?

    当然话说回来,DeepSeek确实太热了,它不仅拿下了美国和中国区App Store免费榜的双料第一,还成为首个超越OpenAI ChatGPT的AI助手类应用,被业界称为“人工智能的微信时刻”。对于新技术、新应用,确实应该早些学起来用起来,因为机会和红利总是留给那些勇于尝鲜者。

    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和开放心态,与警惕被无良商家忽悠并不矛盾,相反,越是愿意尝试新技术、新应用,越不容易产生“信息差”,也越不会轻易被人套路。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庞大的技术语境之下:新技术层出不穷地涌现,也会给各行各业带来巨大冲击,很容易让人眼花缭乱,产生“技术焦虑”。在这个背景下,如何识别有效信息,戳破名不副实的商业套路,也当成了一堂必修课。

    (文图据北京日报客户端、澎湃新闻)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