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娜
通讯员/陈华 郭淑珍
新年伊始,株洲的“土地圈”传来消息:
全市开展土地资源“一地一策”调查利用工作,创新推行城区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截至目前,初步完成调查面积291.34平方公里,实现城区已报批土地全域覆盖。
“一地一策”是表,转型升级才是里。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当下,株洲又在谋划一盘大棋。
用地结构性矛盾
怎么破?
一定程度上说,土地指标是兑现城市“发展权”的关键。
有土地,项目才能落地。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而可供开发使用的土地资源日渐减少,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就拿株洲来说,《株洲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已获批,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已划定。这意味着,在刚性约束下,株洲用地范围已经确定“大小”。
事实上,不是真的没有土地。近年来,株洲自然资源清查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有多少地”的问题。但面对产业用地落地难、土地资源历史遗留问题多等沉疴痼疾,前期清查无法解决“地怎么用、用什么样地”的现实困境。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一地一策”专班负责人说,自然资源部门确定“两统一”职责后,围绕摸清土地“家底”做了大量工作,也发现譬如土地重复报批、土地不科学利用等土地资源错配现象。“这既不能很好地进行资源配置、土地的价值也得不到体现,制约着株洲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而另一方面,株洲锚定“制造业当家”,产业扩容和土地保障需求日益增高。
若想走得远、走得好,精准匹配发展需求,还得更大力度地解放思想、创新实践,进一步做好土地利用文章。
值得一提的是,搞清楚株洲土地“家底”、又有哪些可用,需覆盖土地资源全域、全要素、全流程调查,难度大,耗时长,并非易事。此前,其他地区同类工作,或仅低效用地、批而未供等单类型土地调查,并无多少经验可借鉴。
在“十四五”收官之年,节约集约用地、破解城区用地结构性矛盾,株洲等不起、耗不起。
如何提升存量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促进闲置和低效用地再开发,实现土地“增量”扩容,回答这个问题迫在眉睫。
从“土地等项目”
到“好地等项目”
株洲的破题,依然是激活存量,重新整合要素资源。
2023年底,株洲开展“一地一策”调查利用工作,旨在摸清“家底”与“可用家底”,并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产业规划、土地综合开发成熟度、地块特征等因素,对土地资源进行分类梳理,制定不同类型土地的利用策略。
这像极了武侠电影中的“宝典”,有了它的加持,既能加速盘活城市的存量土地,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又能为当下城市能级跃升留足空间。
然而,这并不是简单地归纳、算数,而需要“高效整合”,是一项创新性、系统性工作。
精准破题,株洲整合土地报批、土地供应、不动产登记、竣工验收等专题数据,打通事关土地资源的全生命周期流程数据链条,将宗地分门别类进行多维度分析,共清查、处理图斑10万余个,建立了全省市级层面最为清晰土地资源“底数基座”。
“在此基础上,宗地的批供、建设、控规、用途及哪些可用等情况基本一目了然。”该负责人举例说,此前在进行芦淞区龙泉片区批而未供、低效闲置用地摸底时,团队仅用2天时间,就查清了该区域土地明细。
更重要的是,“一地一策”不仅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无序的利用,还能更好地进行土地容量分析,精准把控产业用地的近期、中期、远期情况,真正做到了“好地等好项目”。
效果立竿见影,目前,该项工作已完成市属国有企业专题、园区专题两类阶段性成果。
用好“家底”
做大“家业”
历时一年余,株洲城区土地“家底”被摸清,但持续发力的关键,还是利用。
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处置存量商住用地28宗1332亩,房屋资产7.3万平方米,盘活金额44.05亿元。
可盘活的意义,不只是44.05亿元,而是要真正提高了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为土地高质量发展找寻切实可行路径。
比如,此次搭建了土地资源“底数基座”后,还将为这些宗地建立“身份证”和“档案信息”。
该负责人打比方说,就像每个人的“身份证”,其以宗地代码为单元,赋有权利主体、用途、面积、坐落位置、开发状况等,赋予不同类型的“身份”标记;而“档案信息”则显示土地“前世今生”,其中包含了规划编制、预审与选址、建设用地审批等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
这种信息的赋予,能让每一块土地都“用得其所”,从而形成土地资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发展,让土地“家底”变发展“资产”。
探索不止于此,该负责人说,针对“一策”工作,市自然资源部门将通过探索不同类型土地资源利用处置方案,打造因地施策的“策略集”,其中不仅有土地现状,规划情况以及用地问题,还将按照土地类型分门别类,给出利用方向,为今后土地处置提供参考。
围绕发展转,寸土更生金,株洲必能孵化更多好项目,让制造名城更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