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廖喜张
通讯员/黄思渝
全国制造业百强城市榜排名第37位,上升2位;规模工业增速、制造业占比、工业占比,三个指标均居全省第一;新增国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31个,其中国家级9个、居全省第一……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湖南考察时擘画了“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嘱托要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近年来,株洲牢记殷殷嘱托,紧扣“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目标,坚持“聚焦、裂变、创新、升级、品牌”工作思路,加快构建“3+3+2”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取得明显进展。
多项指标均居全省第一
近期的两个数据特别值得关注:一个是市统计部门发布的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数据,自去年6月份后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创近十年来最好成绩,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超60%,“压舱石”作用明显;另一个数据来自市税务部门,去年制造业税收贡献50强企业,累计贡献了49亿元税收,占全市制造业总税收的比重超过55%,较上年提升逾10个百分点。
以前靠制造业起家,现在靠先进制造业当家。制造业是株洲最大的底气,也是株洲实力的有力印证。
2024年,株洲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全力推进“八大行动”,深入开展“重大项目攻坚年”和“创新成果转化年”活动,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用力擦亮“制造名城”城市品牌,在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中奋力展现新作为,去年入围全省“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产业培塑行动”大抓落实激励对象。
据市工信部门通报,除规模工业增速、制造业占比、工业占比三个指标居全省第一外,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再贷款贴息项目数量也居全省第一,有368个进入工信部笼子,数量占全省28%,总投资额210亿元。同时,“两重”“两新”共18个项目获国家支持,资金总额2.56亿元。
持续以“心甘情愿、心急如焚”理念服务企业,逐步实现“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2024年,通过深入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行动,推动主体数量、发展质量“双量齐升”。新增国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23家、累计突破500家,国家“小巨人”企业提前两年实现县市区全覆盖。新增国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31个,其中国家级9个、居全省第一。
中车株洲所、时代新材营收分别突破600亿元、200亿元。株硬集团以全省唯一获评“质量管理体系优秀实践奖”。唐人神、时代电气分别入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品牌500强。株齿云、国创轨道、精益传动等5家企业入选中国工业互联网500强。
5个产业集群跻身“国家队”
2024年,“链上企业走进链主企业、集群企业走进龙头企业”活动,成为株洲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关键一招。
去年12月22日,株洲市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先进硬质材料产业链就组织链上企业来到中车株洲所众创中心、中车株机科技文化展示中心学习交流,内容涉及行业前沿技术、数字化转型经验、产业链融合发展、产业协作等。
参观龙头企业,学习龙头企业,这已成为株洲广大中小企业的共识。
以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株硬集团、中国航发湖南动研所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长期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形成了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深厚的人才积淀、高效的管理模式,不但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溢出效应”,也提供了重要创新支撑和链接行业顶级资源的机会。
未来的竞争,是基于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上的竞争。
2024年,株洲深入实施产业培塑行动和“千百十”工程,举办第三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航空嘉年华、陶瓷博览会等系列活动,组织“链上企业走进链主企业、集群企业走进龙头企业”等各类活动30多场,开展“链长到一线”活动100多场,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3+3+2”现代化产业体系。
其中,硬质合金产业集群入围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衡长株潭特高压输变电装备产业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全市国家级产业集群达5个,居全省第一。陆上风电装备产业集群获评省级集群,北斗、高分子功能膜与涂料、包装材料产业集群通过省级集群初赛,新能源装备产业成为第三个千亿产业。
同时,深入创建“五好”园区,为产业生态培育夯实基础。全年园区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89个,IGBT三期、905基地等185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三一光伏等144个重点项目竣工投产。7个园区在全省率先完成调区扩区,特色“园中园”培育做法获省委主要领导充分肯定。株洲高新区在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位居第35位,较上年前进5位,入围全省“五好”园区大抓落实激励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