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文章 “靓”起来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洲平

    1月13日,在茶陵县秩堂镇雩安农业有限公司的温室大棚里,10万余棒木耳迎来采摘期,只见排列整齐的菌棒上,一簇簇肥厚鲜嫩的黑木耳长势喜人,一派丰收景象。相较于露天摆放在田间的菌棒,这些“住进”温室棚的菌棒产量、品质有了显著提升,生长周期也大幅缩短。

    “小菌棚”丰收的背后,是茶陵广袤农村大地呈现出的新气象。土地是乡村的基石,是共富的源泉。近年来,茶陵县积极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改革,加快推进“三变”改革,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深耕智慧农业,以“新笔头”写好“土”文章,不断提升农民幸福感、获得感。

    “三变”改革,闲资源“生金”

    1月8日,舲舫乡官溪村连片的鱼塘,又一次迎来收获季。村民们身着防水衣下到塘里拉网,“爆网”的黄鸭叫让大家伙喜笑颜开。如今的官溪村,鱼塘串成“珍珠项链”,中华倒刺鲃、鳜鱼、罗氏沼虾、黄鸭叫等特色水产引来商贩“哄抢”,村民人人都有分红,集体经济从2018年的零元增长到2024年的71.75万元。

    官溪村曾经人均不足三分田,被誉为空壳村、贫困村。她的蝶变,得益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2018年,官溪村以确权赋能为突破口,立足资源优势,全力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在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和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叩开了乡村振兴“幸福门”。

    而今,官溪村的经验正在茶陵各地复制、演变。下东街道沿河村在“三变”改革的基础上,创新实施“三股联营”模式,以技术、土地、专项资金等多种资源入股,发展出烟薯、芝麻、花生、莲子等多种特色产业,实现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三赢”。

    严塘镇在“三变”改革基础上,推进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三社合一”融合发展,为全镇带来了“资源变财源”“田园变花园”“离乡变返乡”“村民变股民”“个富变共富”等可喜变化,辖区村集体经济收入均已突破7万元。

    倍增工程,“土”产品升值

    1月13日,虎踞镇高水村成片农田里,郁郁葱葱的蒜叶长势喜人。田边,湖南省永光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光公司”)总经理尹兰凤,与蒜农代表谈妥了后期收购订单。这批大蒜经过永光公司加工成伏蒜,销往全国各地。

    紫皮大蒜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也是“茶陵三宝”之一,曾经名头响亮,但产量产值均不佳。2018年,紫皮大蒜还因遭受北方白蒜市场冲击而价格暴跌,产品出现滞销现象。

    为了重现“三宝”辉煌,虎踞镇积极扶持农产品加工业,整合260万元扶贫资金,加大农产品加工产业建设,形成“工厂+农户+合作社+基地”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蒜农们不再愁蒜价,大蒜种植规模节节攀升。

    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这是茶陵近年来探索出来的农业产业发展新路径。去年,该县实施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23”倍增工程,以每个村至少新增1家小微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每个乡镇至少新增2家农副产品加工规上企业,县级至少新增3家农副产品加工投资2亿元及以上优质企业为目标,出台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奖补政策,明确“粮食、畜禽、蔬菜、茶叶、油菜、油茶、水产品、水果、中药材、楠竹”等十大加工业发展方向,千方百计引项目、育企业,做大做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截至目前,该县累计新增85家小微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29家规模以上企业。

    智慧农业,种地更高效

    去年10月中旬,一款名为“滴滴农机”的App,成为茶陵“种粮界”的“明星”。种粮大户们打开手机,就能一键呼叫无人机飞手。不一会儿,飞手操作搭载着北斗导航系统的植保无人机,15分钟就能完成30亩地的农药喷洒。种粮大户手机里,还会显示作业时间、农药喷洒量、喷洒面积等数据。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作为种粮大县,茶陵农业发展的“科技范”远不止田间管理。智慧育秧,已在茶陵遍地开花。

    洣江街道渡里村明丰农机专业合作社水稻集中育秧中心,智能播种流水线能实现秧盘自动播种,这些秧盘被转运至温室进行催芽,出芽率达93%。而且,该社还采用“云育秧”,只用手机就可远程监测和控制育苗大棚还有催芽温室。

    农机服务,成为湘赣边“新宠”。严塘镇海林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里,插秧机、收割机、无人机等农机设备一应俱全,水稻从播种到收获,全程机械化操作,同时农机服务也是其重要产品,通过该镇“三社合一”平台线上预订,辐射湘赣边多个县。

    用上高科技,农民“慧”种地。如今的茶陵,除了稻田,果园、菜园、林下等各处都充斥着科技的力量。随着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加速涌现,智慧农业大显身手,越来越多的“黑科技”被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一幅农业现代化图景正在该县广袤的田野间徐徐展开。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