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山上文笔峰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全国著名书法家、醴陵籍文职将军李铎题词

    刘建安

    “笔峰斜峙渌江中,两道文光湛碧空。汀草烟含宫锦绿,岸花光映杏园红。争夸灵杰当年盛,共拟昌期此日逢。古谶久虚终必应,迅雷何日起鱼龙?”

    明永乐(1403一1424)年间,醴陵诗人唐寅写的这首《春日眺状元洲文笔峰》,把醴陵邑人对摘取状元桂冠的期望表达得淋漓尽致。

    唐寅对景生情之处,即醴陵城北凤凰山腰的文笔峰。全国各地取名“文笔峰”的名胜可谓不胜枚举,如海南定安、江西宜春、云南丽江、贵州铜仁等地均有,只是他们的那些古迹,一般都是人工建设的纪念性建筑物,唯独醴陵的这个文笔峰,乃是一方自然生成、天造地设的岩石。它突兀而起、临河矗立,高近7米,笔端尖细,直指天穹。初看就像朝官上朝时手中所捧的象牙笏板,故称为笏石。稍远看更像一支毛笔,故又名文笔峰。笏石下方临近公路边,还有一眼古井,泉水从石窦中汩汩流出,水质沁甜,相传长期饮用能使人启发心智,妙笔生花,有如醍醐灌顶,故名醍醐泉。

    关于文笔峰,相传其来历有二。其一为上古时代,舜帝携娥皇、女英二妃南巡时路过醴陵,在凤凰山上作诗后掷笔于此,竹笔遂变化为石笔。此说云蒸雾罩,信则有之,不信则无。

    其二虽也是一条传说,却是出自全国家喻户晓的一条成语:“江郎才尽”。江郎者,便是江淹,《梁书·江淹传》有载:南朝梁天监元年,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商丘民权县)人江淹,青少年时寒窗苦读,学有所长。二十二岁那年的一天晚上,江淹梦见一白须老头于床前送他一枝五彩毛笔。梦醒后握笔挥毫,果然山河锦绣,文辞大进,一年以后即考中状元。十几年后,却又梦见同一位老头于床前索还彩笔,之后就陷入了“江郎才尽”之窘境。好在在此之前,他就因文笔和军功被封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临菹开国伯。一年后因病迁金紫光禄大夫,改封为醴陵侯。“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衰退。”以上所述,民间传说倒是和史书相符。江淹一生撰文百余篇,自己整理成前后两册,书名就叫《醴陵集》。其中的《恨赋》和《别赋》,就是他的成名之作。

    文辞巧拙间,恍如隔世人。堂堂一朝状元郎,真的是“江淹得笔聪”,赠笔索笔所致吗?翻看其他史书,稍后的《梁书·沈约传》有载:江淹“遭梁武朝年华望暮,不敢以文凌主,意同明远,而蒙讥才尽,世人无表而出之者,沈约窃笑后人矣。”原来,江淹为官的南朝,是一个政权更迭频繁的年代。三十几年间,以他官历三朝(宋、齐、梁)之识见,更因梁武帝是一个文人皇帝,染有“文人相轻”之陋习,甚有钳制、扼杀文人之案例,故而编造了“梦中还笔”之计,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能够在官场上全身而退。其实,江淹的宦海生涯可谓顺风顺水:齐东昏侯永元年,有大臣崔慧景因拥兵自重而造反。叛军围困了京城,满朝士族大夫纷纷投身叛军门下,唯有江淹称病不出。崔慧景兵败后,众人对江淹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萧衍又率兵起事,朝官们有了前车之鉴,人人安之若素,独有江淹脱下官服,径往萧营投奔而去。萧衍获胜称帝,是为梁高祖武皇帝,即重任江淹为尚书左丞相,权倾朝野。在此一静一动之际,人们方知他实有过人的时局观察力和政治智慧,以至官运亨通,直至封侯而善终。

    回看今日的文笔峰,醴陵的后人早已在石笏前建起了笔圣亭,以后又添建了笔圣寺,雕塑了笔圣像。笔圣具指何人,寺碑上虽没有明刻,但姜湾文笔峰无疑早已成为了醴陵一县人民追求神笔、创造卓越的一个象征。

    2000年,笔圣寺建造了山门。上山的石阶甬道岩壁上,雕刻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耿飚(醴陵籍)的题词:“飞泉挂碧峰”,还有全国著名书法家、醴陵籍文职将军李铎题写的“姜湾文笔点春秋”。

    “神笔天成岩石中,全国唯我醴陵城。古谶久虚状元梦,喜看博士满乾坤。”到文笔峰去看一看,再到城东先农坛博物馆内,参观一下《醴陵近现代名人展》的事迹简介,您一定会为醴陵遍布海内外数以百计的人才、豪杰而倍感自豪!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