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凛
最近,深圳某地四年级期末数学考试因临时增加时长,引发了大众的广泛关注。延时的原因,据称是题太难,造成部分学生无法在原定的时间内完成答题。
笔者也找到了这份四年级数学试卷,发现该试卷试题涉及文学常识、公共活动、航空航天、购物理财、古典诗词文化等多学科、多情境的内容。而且,题干文字普遍较长,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如果学生在这方面能力不够,自然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在网上,也有不少家长陆续尝试体验做题,但他们笑称没有信心拿满分;还有的家长发帖称,花85分钟才做完这份试卷。
近年来,随着各地“新课改”持续推进,不少学校积极推进多学科融合学习,通过设置情境化、跨学科的内容,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以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这样的改变值得肯定,但笔者认为,凡事还是要有“度”,如果过于注重形式,而脱离了多数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和思维状况,反而容易让学生对学习失去热情与信心,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对于广大家长来说,也难免会产生焦虑。那么,这种焦虑情绪最终又会转变成给孩子报课外辅导,加剧教育“内卷”,成为家庭和社会的“难题”。
因此,在课改推进过程中,试卷命题要找到精准的平衡点,既体现教育改革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应“一刀切”。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特长和特点,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考试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日常教学要与考试难度相匹配,做好循序渐进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