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里的音像店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朱 洁

    在那个属于随身听的时代,磁带深受年轻人的喜欢,售卖磁带和光碟的音像店自然也是。

    高中生活紧张,周末也是短暂的。但每周一次搭公交车回家,我都会在公交站和我家途中的那家音像店停留。

    青春的少年,喜欢那里的氛围。音像店的大门口挂满了时下最流行歌手专辑的宣传广告画,那些图对年轻人来说很有吸引力,我们觉得他们好看又高级,这周挂着王菲、许美静,下周挂着张信哲、范晓萱……而和那些广告画一起扑面而来的还有时下最流行的旋律,只要走进那家店,我便自然地跟着那些旋律哼起来,然后全身放松。毕竟,一周的高中学业实在太辛苦太枯燥。

    但我只是进来转转,很少自己掏钱买。那时,每本正版磁带售价不便宜,大约在10元到12元之间,而我的几个好朋友,每周都会带着他们喜欢的磁带来学校,我便常问他们借来听。此外,堂哥那会儿住在我家,是名副其实的音乐发烧友,有收集磁带和光碟的嗜好。我每周末回家,他都会给我推荐他近期听到的新歌,而他的那一堆磁带和光碟,也自然随我“处置”。所以,我又何必破费呢?

    不过真正的歌迷不会像我这样。好像同学俊,她是张信哲的铁杆歌迷,张信哲的每张专辑,她都收藏了。在同学中,她既是张信哲歌曲的演唱者,也是张信哲歌曲的推广者,她清楚张信哲出道以后换了几家音乐公司,甚至是不同专辑不同的制作人,等等。在她眼里,磁带只有自己买了才算拥有,那种快乐才踏实。我倒乐得自己的听歌门道,总拿别人的磁带“揩油”,也这样听了不少专辑:王菲的《一人分饰两角》、张信哲的《心事》、范晓萱的《好想谈恋爱》、梁咏琪的《胆小鬼》……

    我自己买磁带是大学以后的事了。那时候,堂哥不在身边,同学们也大都住校,一个学期难得回家几次,也不可能带些磁带到宿舍,所以要听歌,就不得不自己掏腰包了。大学城的几家音像店和老家的那家店没太多不同,但因为四周多是学生,这种店子一天到晚都很热闹,几乎每一个经过它的同学,都会进去转转。当然,买的人也不少,毕竟,离家远行的大学生拥有更加自主的消费权。

    不过同学之间有心照不宣的默契。好比不买同一张专辑,你买了这张,我就买那张,这样,大家便可以交换着听,有点花一份银子,办几件事的意思。但若是遇到大家都很喜欢的歌手,也会打破这种默契,就像王菲、周杰伦、莫文蔚、林忆莲、张惠妹……他们的专辑都很抢手,同一张专辑,你买我也买的情况多得很。

    后来,网络席卷之下,随身听逐渐被MP3、MP4取代,再过几年,手机也成了播放器,磁带、光碟、音像店便慢慢消失在时光里。不久前的一天,我用手机打开某个音乐平台,点击张信哲的《心事》专辑,随着那些熟悉的旋律飘进耳朵,我仿佛看到好多旧人和旧事。

    我将这个专辑的链接发给俊,她回复我:音乐从来没有亏待过80后……那些老歌、那些磁带和那些曾经时髦的音像店,也随着张信哲的歌,在我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