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历的那场国际标准认证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邓志敏

    1996年11月15日,公司在钻石娱乐城召开隆重的质量体系认证注册证书颁证及贯标总结表彰大会,中国商检质量认证中心副主任李怀林宣读了颁证词,并向管理者周菊秋颁发了质量体系注册证书。这是株硬集团的一个重要时刻,从那一刻起,我们成为行业里第一个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的企业。

    时间过得真快,距离企业获得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证书快30年了,但每当回忆起当年的点点滴滴,我还是会感觉心中热血沸腾。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从1995年开始。当年,我们开展这项工作,一是为了贯彻国家要求,优化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坚持走质量效益型企业发展道路;二是为了提高企业声誉,开拓国内外市场,实现与国际接轨。

    但当时的贯标工作遇到了几大难题。ISO9000标准语言很难理解,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是由ISO/TC176技术委员会提出来的,之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参考美国内部管理模式制定了该系列标准,很多文字非常生涩,不符合我们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其次,在推行标准过程中,我们要打破各种原有管理模式,各单位都遇到了阻力。第三,当时国内推行ISO9000系列标准的企业极少,我们没有可参考或学习的经验,株硬人只能从零开始。

    尽管困难重重,但当时企业领导很有远见,大会小会强调推行ISO9000系列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要求学习标准贯彻标准从领导开始。那时,我们制定了质量体系认证注册一次性考核奖惩办法,从工资总额中拿出了55万元作为质量体系一次性通过认证注册的奖励。企业还特邀了英国IQA主任审核员经管林教授授课,先后举办领导、中层干部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培训班,先后有500多人参加了学习。

    企业还成立了贯标工作领导小组,总工程师颜兴国担任组长,下设了6个工作小组,分别为宣传报道、教育培训、质量成本、现场整顿、资源配置体系、文件起草小组,我分配在宣传报道组。我们利用企业广播、电视台、报纸、户外广告等进行宣传。

    当时,我所在的质量管理科以及隔壁的质量审核科,是贯标工作的核心部门。我们利用休息日查阅大量资料,通过各种渠道向其他行业打听,希望吸取到经验,内部则互相讨论不断理解标准,一点一滴地推进贯标工作。1995年,电脑尚未普及,我们所有的程序文件都是手写,然后再送到旁边的印刷所打印。因为文件需要不断修改,导致当时在印刷所上班的两个小姑娘向我们抱怨:“我们都要被你们弄晕了,打字都打麻木了……”

    在贯标执行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各级文件、原始记录及模具的清理和规范。公司几十年来建立的各种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哪些保留,哪些废止,还要新增哪些文件?贯标小组为此召开了很多次会议讨论。模具的规范要求要建立模具的档案,做到每套模具都要有追溯性,包括模具制作时间、试压合格时间、编号、生产的产品产量等,这在当时是没有这些记录的,但标准有要求,我们就要做到。为此,企业发动各单位相关人员足足清理了两个多月才基本搞清楚,那时,我们也是大吃一惊,原来光异型合金厂一个单位的模具就有1万多套!我们几乎把分厂翻了个底朝天,终于为每套模具建立了档案。到最后,公司共整理工作性文件1076个,规范质量记录五大类1961种,清理模具38756套!

    为保证贯标认证一次性通过,我们邀请中国出口商品生产企业质量体系湘赣评审中心进行了一次预审。不料,预审给了我们当头一棒,发现不符合项100多项,包括体系的方方面面。我们很震撼,并且深深体会到ISO9000标准有多严格,真真正正看到了我们与国际标准的差距。接下来的半年时间,我们按照审核组提出的要求一一整改,大到职责的调整、文件的修订,小到一个原始记录表的编号、一个生产记录的追溯性。历经半年,一次次整改过后,我们终于迎来了正式的认证注册审核。

    1996年10月18日,中国出口商品生产企业质量体系湘赣评审中心一行六人对株硬质量管理体系按ISO9001标准进行了为期三天的现场审核。在首次会议上,审核组长在讲话前,目光所到之处,所有人都感受到了那一刻的威严、庄重,会议室鸦雀无声,我更是感到有一股无形的压力在全身弥漫开来。我在这三天全程跟踪报道,和厂报记者一起不停地穿梭在各个审核小组……

    三天后,在末次会议上,审核组认为,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正常和稳定,已经按照ISO9001标准全面开展了各项工作,产品的可追溯性、核心产品设计开发能力都较强,没有严重不符合项,一致同意向湘赣评审中心、中国商检质量认证中心推荐注册!当这一决定宣读完毕,会议室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当年我还年轻,刚刚走上管理岗位。后来这些年,我们株洲人都知道,株硬集团管理水平步步提升,产品不断出海,一直走在行业的最前沿。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