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曾“反向育儿”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张绍琴

    前些日子看到一个视频,一个小孩想要某个玩具,妈妈没买,孩子立即倒在商场的地板上大哭大闹。接下来的一幕让我傻眼了,在小孩边上,爸爸跟着躺在地上大哭大闹,跟小孩一模一样。

    这一招似乎挺有效的,惊得小孩忘记了哭闹,转头看向爸爸。

    最近看到“反向育儿”这个词,我才恍然大悟,那个年轻爸爸用的就是这个招数。你闹脾气,我让你看看我闹脾气的样子。你不讲道理,我也跟着不讲道理。你磨蹭,我跟着一起磨蹭,让你体验一下迟到的后果。“反向育儿”的“反”,就是打破了惯常的相处模式,不按常理出牌,专治各种“不服”。

    说起来,十年前我也用过这招,只是那时还没有“反向育儿”这个词。那是夏日的一个周末,天气闷热,我穿着一件薄体恤尚且出汗,四五岁的儿子在衣柜里看到一件绿底白色竖条纹的棉袄,大约觉得非常好看,坚决闹着要穿。

    我说现在是夏天,棉袄是冬天穿着保暖的,夏天穿这种厚厚的衣服会出汗,幼小的儿子或许是理解不了穿衣和季节的关系,根本没听我说,就是哭闹着非穿那件衣服不可。我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好投降,给他换上那件带帽子的厚棉袄。心里想着,应该不会中暑,顶多走在大街上被人家笑,说孩子小,不懂事,家长也跟着不懂事。

    换上心仪衣服的孩子高高兴兴地牵着我的手,出门逛街去了。

    路上引来不少行人注目,我一脸尴尬地笑着。不一会儿,儿子额头上便渗出细密的汗珠,头发一绺绺地黏在前额上。我问儿子要不要解开衣扣,儿子点点头。两小时后,儿子提出回家,不知是逛街逛满意了,还是厚棉袄穿在身上的滋味越来越不好受。一进家门,儿子就宣布脱掉外套。从此再也没有发生过反季节穿衣的事了。

    初三的最后一学期,我也用过“反向育儿”这招。

    临近中考,儿子回家向我伸手要手机玩游戏。我当然各种苦口婆心,谆谆教导。儿子退而求其次,依然将手伸向我:“那你把手机给我,我买几本课外书看。”我再次动用三寸不烂之舌进行说教,听得不耐烦的儿子对我的“专制”显然生气了,怒气冲冲地吼道:“游戏不让我玩,课外书也不让我看!那我干啥?”我努力保持平和的语气和他沟通:“课外书可以中考后再看,现在是关键时期,多花一点时间在学习上。”儿子伸着手强硬地要求:“我不管,我就要现在买,我就要现在看。”我愣在那儿,一下子没辙了,深深的无力感涌上心来,一边将手机递给儿子,一边说:“好吧,你拿去买吧。你一定要看课外书我也阻止不了你,你一定要玩游戏我也没办法制止你。”让我意外的是,儿子缩回了手,强硬的语气软下来,“我还是暑假时再买吧。”说完转身慢慢回到他自己的房间。

    苦口婆心无法说服时,找不到更好的方法时,可以试一下逆向思维,换位思考,顺应孩子的逻辑,模仿他们的行为,甚至在某些时候,主动让出主导权,让孩子在体验与尝试中学会自我管理和责任担当。

    当然,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方法是万能的。不管是反向还是正向育儿,都要因人、因地、因时、因事而异。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这条路上,每位父母都是探险家,我们与孩子一起斗智斗勇,寻找着最佳的相处方式。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