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笋有瘾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周新华

    挖笋是有瘾的!自从被“师傅”吴刘维在一个冬日引诱着挖了一次冬笋,我就上了瘾。

    吴刘维居省城长沙,白白净净的一个文字工作者,居然近年迷上了挖笋,这有些颠覆了朋友们对他的认知!

    每周末,吴刘维都会回到老家,陪陪老母亲。老家靠山,满山楠竹,冬日有冬笋,潜伏竹林土下。四年前入冬的某个周末,收到吴刘维发过来的定位,我和杨老师便从县城里开车奔赴过去。吴刘维早早准备了三把锄头、三身围衣。我和杨老师一脸的不自信:你不是说在网上买了“挖笋神器”么?这装备,能确保挖到笋?吴刘维指了指他手中的锄头:这就是“挖笋神器”!

    第一次进山挖冬笋。“师傅”先是教我们如何找笋。其实,准确地说,挖笋不是一个纯粹的体力活。挖笋的真正核心在于寻找潜伏在泥土里的冬笋!找到了目标,接下来的体力活,自然不在话下。找笋实际上就是先掌握一些小诀窍,这就考验和锻炼一个人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了!“师傅”分工:他和杨老师负责找笋;我负责接下来的体力活。师傅面授机宜:先寻找竹叶浓密的两年以上的老竹,再以竹子为圆心寻找地面裂缝和鼓包。那一天我们运气很好,找到了不少裂缝和鼓包,果然刨开之后都露出了金黄色的笋壳!很难想象,没有出土的冬笋外壳竟然跟黄金一样金灿,一见天日就会慢慢转为褐色。只可惜我这个负责体力活的,因经验严重不足,下力不准确,出土时给不少冬笋造成各种“伤口”,品相难看。还好,第一次体验挖笋,收获非常可观,“可观”到我们能沿途炫耀地分发一些给路过的乡邻。

    第一次挖笋就满载而归。回到家,我立马毫不犹豫地置办了一整套挖笋的行头:在铁匠铺订制了一把专用锄头,在雨具店买了一套迷彩雨衣和雨鞋,还在竹器店买了一个精致的竹篮子……俨然要去做一个挖笋专业户了。

    大前年在乡下拜年,爱人的舅舅偶然获知我迷上了挖笋,他感到非常地惊奇!他是一个挖笋的行家里手,每年靠挖笋要挣一笔可观的收入。他说,冬笋是长不成竹子的,你不挖它,它也会在谷雨之后烂掉的。他还说,竹鞭上一颗笋芽要长成一个拳头大小的冬笋,它就一定得挤占足够大的空间,于是就会出现裂缝和鼓包。有时,冬笋看上去深藏不露,周边并没有出现鼓包和裂缝,但实际上总会有细微的迹象在暴露:或许是一堆被顶起竹叶,或许是一块松动位移的石块……这一切,我们都不要轻易放过。

    他还教授我:竹节特别高的地方最好莫挖,冬笋吃土普遍很深!竹节很短,冬笋基本就在浅表,挖起来轻而易举。还有就是寻找“跑山竹”。所谓“跑山竹”,就是竹林最边缘向外扩张的竹子。这样的竹子很容易出现“笋窝”,一般都有好几个冬笋聚在一起。冬笋如果垂直生长,一般都是“独生子女”,躺着长的,大多是“多胞胎”……

    有了行家里手的点拨,于是进山挖笋找起笋来越发得心应手。以前非常崇拜的百发百中的“点笋”高手,也就不再感到那么神奇了。

    其实,挖笋下力也是蛮有考究的。挖得多了,经验也就多了。挖出来的冬笋也就极少带“伤口”了。挖冬笋,不能轻易下蛮力,有时还得用巧劲。笋没露面之前,必须轻刨,找到笋后方可靶向发力,精准斩获。一旦遇到竹根两边夹持,有时还得“隔山打牛”“旁侧敲击”。

    真正的挖笋人,一般都不会轻易斩断竹根,哪怕竹鞭盘根错节,他也不会“杀鸡取卵”。挖笋人挖走冬笋,都会把土堆回原处,覆盖护住竹鞭,这是应该守护的规矩。

    自从迷上了挖冬笋,车上尾箱里整个冬天就被挖笋行头所占据。左邻右舍老远看到我把车子开进小区,就知道应该有“口福”分享了。

    我问青山何时老?青山问我何时闲?有时下乡,偶遇一片竹林,我就禁不住手心里发痒;有时在电脑前码字不得要领,我就想着用一下午的体力劳动,来置换一场脑力纠缠。

    我知道,我的心里,已经不知不觉地住进了一片竹林,以致我在睡梦中,都常常惦记着竹林里的那些个深藏不露的“灿黄”,直至第二年的谷雨……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