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丽丽
仲夏之夜,窗外静悄悄,此起彼伏的蝉鸣和夜空闪烁的群星相得益彰,像极了平静生活下的三千烦恼。
白静合上电脑,揉着酸胀的双眼走到卧室门口。朦胧的月光透过纱窗缝隙照进来,小宝睡得很香。已是凌晨12点,白静只觉周身疲倦大脑却异常清醒,脑海中更是不断闪现刚刚与同事梓彤的对话内容。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她知道,自己需要时间去消化所有的采访内容。
(一)
白静自诩“文艺女青年”,研究生毕业后机缘巧合进了中车株机公司,从事新闻宣传相关工作。不是科班出身的她为了不掉队,在一堆琐事之外,发狠钻研写作。看资料、进车间、跑新闻,学写“豆腐块”。练得多了,慢慢掌握了要领。
她每天跟小马达一样,铆足了劲儿想干出成绩证明自己。
机会终于来了。这次,部门让她独立负责一个“背后的故事”专题,白静兴冲冲地选择了公司最新下线的数智列车,想从展现基层员工的辛苦下手,让默默付出的他们“被看见”“被知道”。
哪曾想,刚跟基层单位通讯员胡蝶对接上,白静就被泼了一瓢冷水:“我们每天做项目忙得脚不沾地,实在是没有时间讲故事。”白静心里委屈,也很受挫,一顿软磨硬泡,对方终于同意帮忙联系人员。
有那么一瞬间,她反问自己:这样费力不讨好,值得么?
值不值得的事还没想清楚,白静已经马不停蹄地在各单位采访了。
贾工在外省出差,万工在国外试验线上干活,剩下的王工、韩工倒是在,不过也在忙新项目。白静只能见缝插针,趁他们休息的时候采访。聊到兴头上,干脆蹲在列车角落里边看边聊边记,短短几天,竟也学到了不少知识。
经过这次采访,白静对他们生出浓浓敬意:他们每个人都是列车研制的一环,平日话不多,但真遇到问题,却拿得出、顶得上、扛得起。正是有了他们,才有了公司列车奔驰在全球各地。
几易其稿。等白静把文章发出来的时候,她收到了胡蝶发来的信息:“大家嘴上不说,心里还是很感动的。你写出了他们的辛苦和努力,挺有意义的,谢谢!”
(二)
白静蹑手蹑脚地挪到床上。听着小宝均匀的呼吸声,她还在思考到底如何呈现才能最佳。
这是她近期的工作重点:报道驻墨西哥工作快五年的同事梓彤,一位西班牙语翻译。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有着坚强的毅力,2020年初响应公司号召来到墨西哥,服务当地轨道交通装备产业。
“她当初是怎么决定的,又是什么支撑着她走过这五年?跨文化交流的矛盾如何克服?”想着想着,白静睡着了。梦里,她好像看到梓彤正在生产现场用西语流利地跟业主对话,她眼神坚定、态度真诚,在一群人中格外醒目。
因为时差关系,白静只能晚上跟梓彤联系。有时候两人刚联系上,对方就被喊去处理事情了。那天白静突发奇想,提出了远程看梓彤工作的请求,并承诺绝不冒昧打扰。
只见梓彤跟几位当地同事身着工装、手持文件,不时用手指向列车侧窗的位置,还不停地在沟通什么。他们表情严肃、语言低沉,时不时还起高调,搞得镜头这边的白静也紧张起来。
时间仿佛过了很久。
突然,一阵欢笑声传来,笑容出现在每个人的脸上。待喧嚣散去,白静终于明白刚才发生的事情:原来,车辆组装时,侧顶板安装困难,经过梓彤和现场同事的讨论,大家决定调整安装顺序,问题迎刃而解。
“你好厉害,不仅能翻译,还懂制造安装知识。”白静发自内心地感慨。
“哈哈,我们同事个个‘多才多艺’,我这些只是‘雕虫小技’。”梓彤一脸俏皮。
“你之前采访我的问题,我想了很久。”梓彤话锋一转,“我喜欢跟当地同事集思广益解决问题的过程,也享受列车制造出来的巨大喜悦,更感动当地民众乘坐新车时对我们的认同和点赞。相比原来,当地的轨道交通已经焕然一新。路遥知马力,我们做到了。原来,我们真的可以做到‘连接世界,造福人类’。”梓彤说得很平静,白静却听得心潮澎湃。
又过了几天,白静发现梓彤更新了朋友圈:“所有车辆按期交付,今天收到了业主发来的九列车大合影,震撼又美好。在大洋彼岸,我们收获了的挚友,也明白了努力的意义。”
(三)
白静好像突然明白了该怎么报道梓彤。
她想到了远在土耳其的魏功益,十二年海外售后,只为守护“中车造”列车,更为了心中的“中国红”。她,他,他们,用实际行动实现着各自的价值,也展现着企业和国家形象。那自己,更要用文字把这些呈现出来,让更多人看到。
想到这儿,白静文思泉涌,她迅速打开电脑,敲下从脑海中流出的文字。
这一刻,她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夜凉如水,但这一刻的星星,似乎更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