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美术课堂教学竞赛上学生解说小画册《蒲公英的旅行》。 受访单位供图
学校开展“同忆西游神话,共探数科奥秘”活动。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在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的“三新”背景下,学校需要怎样的新课堂呢?
枫溪小学作为株洲市教学改革实验校,从建校开始致力于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2018年起,依托省级课题《信息化环境下小学悦动课堂的研究》,逐步形成了悦动的课堂特质。
在“悦动”的基础上,2023年5月学校以市级规划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为研究重点,持续推进课堂教学方式变革,追求自主悦动的新课堂教学文化。
“自主”指学生主动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是一种自觉主动、独立自控的学习。“悦动”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是主动、互动、生动的课堂形态。通过两年的研究,枫溪的自主悦动课堂形成了“三段六维”的具体特性。其中“三段”指课前、课中、课后。“六维”指有预习、有计划、有任务、有过程、有练习、有复盘。
如何建设这样的自主悦动课堂呢?学校从学生的学着手,通过课题引路、活动搭台、评价撬动等策略,夯实课堂管理、校本教研和学科活动,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课题研究引路
从关注教走向关注学
指导课前预习,激发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学校课题组聚焦预习单的设计,提出好的预习单要做到预习要明确目标。学科组聚焦学科教学的目标任务,研制预习单的基本模板。同时,预习分层开放,因为学生是有差异性的,预习任务需要“分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针对预习能力的提升,在2023年的假期培训中,学校以学科组为单位开展主题分享展示,数学老师苏醒坚持数学的预习指导,从模板式带着预习,到学生自主预习,一个个极具深度的问题学生提出来了,一张张思维导图学生归纳总结出来。
夯实课中活动,激活内驱,让学生在活动学。老师在课中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活动任务,以活动任务的完成代替老师过多的讲解。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有步骤有方法地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探究。
无情境,不教学。老师在设计中努力实现任务情境化。比如美术课例《我来画风景》,易卉老师以蒲公英的旅行为引线,引导孩子们说风景,作业展示用画册的方式来解说蒲公英的旅行。语文课例《秋天》,黄中老师设计“知秋、品秋、赞秋”三大活动,帮助学生深入地学习。两节课例均在株洲市教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在语文课《囊萤夜读》中,苏媛老师则创设了多维度的朗读情境。
课堂提问是常见的组织方式,学校带领老师研究如何提问,从纲领性问题,到每一个关键点的设问,要切中思维点,形成逻辑结构,串联起整个课堂。比如在数学课例《1亿粒米》中,沈紫薇老师在引导探究时,结合生活实际,以问题层层推进,形成完整的问题串等。这样,老师在设问、追问中紧扣目标,全面而系统地引导学生对主题进行研究。
巧设课后作业,分层多样,让学生在用中学。学校通过作业展,作业设计评比等活动,引导老师提高设计能力。比如在防火安全专题学习后,德育部门设计了绘制“家庭火灾逃生图”的实践作业,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知识在实践生活中的运用。
同时,各班根据学情落实练习分层。学校把作业分成必做和选做两大部分,让学习有难度的孩子完成必做,落实达标,让学有余力的孩子挑战选做,把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激发自主学习动力。如谢影碟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后,布置了研究三角形的高的拓展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难易。四年级数学组在复习阶段,根据孩子的学习差异制定复习题,真正按需设计,分层落实。
2024年12月,学校承办了芦淞区假期阅读作业展示活动。围绕“全科阅读”分年级开展假期阅读作业的设计,三年级的整体阅读作业面向全区展示推广。
学科活动搭台
从单一活动走向学科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根本路径,从核心素养的视角说,只有基于实践、通过实践的认识,才能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的学科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科综合素养的有效载体。学校基于学科教学,立足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精心设计、组织学科活动,让学习从课上走向课后,丰富多彩的学科实践活动成为每一个学生成长的舞台。
主题式跨学科融合实践。每一次活动,如何让学生玩好,玩出名堂,在玩中提升素养?学校深入活动策划,开展关联学科教学的研究,思考并撰写了活动课程的课程纲要。做到每一个活动有目标,有内容,有管理,有评价。如2024年11月的校园数科节,就是一次跨学科的实践活动。活动创设了“同忆西游神话,共探数科奥秘”的大主题情境,通过情境创设、活动体验、科普学习、现场挑战等多种方式。现场,学生们身穿西游服饰自主探索,有挑战,有趣味,如“路在何方:磁力小车”“智过通天河:果蔬小船承重”“大战流沙河(解决问题)”等关卡精彩纷呈。
生活化情境应用实践。语文、英语、道德与法治等课堂一直坚持在做课前三分钟。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三分钟说新闻”活动以成长小组为单位,面向全体学生,轮流上台说新闻,每一个同学都有锻炼展示的机会。4月书香节,动物大王沈石溪来了,孩子们围绕“动物”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一年级同学表演的“老虎拔牙”故事绘声绘色,获得一等奖。5月,枫溪亲子集市开市,学生用手工作品兑换“集市货币”,孩子与家长一起用自己的劳动与创意来进行物品交换。6月,“你好,有艺思的小孩”第三届枫溪童画展,全校2655人,全员参与创作,超过3000幅作品,每一幅作品都是日常美术课堂的作业的加工。
项目化驱动创新实践。学科活动不应该是快餐式,零散的,而是要真正融合教学,从而实现统整、减负增效。学校立足本土红色资源,构建“八叠之光”家国情怀培育课程,八叠之光与基础课程《道德与法治》里的革命传统教育是相关联的,与拓展课程《礼仪队》和成长课程《入学礼》《毕业礼》也是关联、照应的。在全员文体新时代,体育学科如何实现全员运动?学校一方面坚持全员运动会,项目设置突出学科融合,如算数跑抢沙包项目,就是体育与数学的融合。让每一个学生成为运动员,把运动会变成一场混龄团结协作的大赛场。另一方面,进一步创新了大课间的组织,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不追求整齐划一,而是根据场地和年级分层设置项目,目的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投入运动当中。同时,老师通过学生在活动中呈现出来的状态、素养情况等,调整自身的教学策略,实现课堂内外的融合。新的学期,学校还将启动“湿地探秘”项目化课程。
教学管理撬动
从公开课走向常态课
课堂的改变,最终是要实现日常的每一节常态课都好。把研究打磨出来的好课变成常态,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管理者人人关注课堂,日日督查课堂,是学校的基本做法。
为此,学校制定了值日常规督查制度,完善教师月教学积分管理,做到课堂教学的日督查、月评比反馈。制定备课组“1+5晾晒制度”,即1个备课组,在组内进行备课、试讲、改课、晒课、评课五个维度开展教研活动,确定每次集体备课的流程,以此提高备课的质量。每月还定期召开专题的月常规质量总结反馈会聚焦问题,有的放矢。如常态课的板书问题,通过集中反馈培训,越来越多的老师重视日常板书的规范与严谨,欧阳丹、刘煜涵等老师每一节常规课的板书都力求示范。学校还认真落实学科质量评价,制定课堂评价量表,定期进行学科素养达标。
“开放课堂”是改变课堂的有力举措。为了帮助每个老师上好每一节课,学校以教师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科组、备课组的力量,努力让每个教师成为开放活动的主角。在2024年上半年,学校各学科累计开展公开课、示范课56节。2024年下半年有48节,涵盖不同年级的课型,课后又组织教师评课议课,促进教学方法不断优化。
2024年上半年,学校还组织了“培养自主学习力构建悦动新课堂”教学开放日活动,49个班面向家长开放自主悦动的课堂。下半年,又举办了以“聚焦自主学习,助推课堂改革”为主题的教师微型课竞赛,全体青年教师参加。通过研赛培一体化进行,取得良好效果。
要实现每一节常态的优质,还要帮助老师解决教学资源问题。学校依托希沃和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资源,推进课堂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完善教学资源的运用,实现组内教学资源共研共享,构建“线上线下融合,课内课外融通”的教学新生态。
同时,为了解决非专职的科学老师的实验操作标准化问题。2024年,学校以实验四化来落实科学实验课,形成各年级实验目录清单,初步建立了老师录制的实验资源库,通过校内的学生实验竞赛,老师实验过关,确保了全校的实验开出率100%。
自主悦动的课堂,让老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真正让课堂发挥育人的主阵地作用。近几年来,学校多次承办市区级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教室里时而掌声雷动,时而笑声不断,时而鸦雀无声,每个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收,而是主动地创造。“自主悦动课堂”的新常态逐步形成。
【作者系株洲市二中枫溪学校(初中小学部)党总支书记 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