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湘雅乡情”说开去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刘 毅

    岁末年初,地方两会密集召开。老百姓看两会,最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从问需于民的万千线索中遴选出来的政府民生实事项目。

    就业、教育、医疗……千头万绪的民生工作,都是老百姓关心的大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每年政府都会从中选择一批“急难愁盼”作为工作重心,集中力量办,一锤接着一锤敲,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辉映为民底色。可以说,民生“暖色”彰显高质量发展“成色”。

    2016年,从当地百姓看病就医舍近求远的现实出发,加之湘雅医院有80多位醴籍专家、教授、医护人员的利好消息,醴陵启动湘雅乡情活动,满足群众家门口就能看好病的朴素需求。9年弹指一挥间,这项活动已惠及群众22.64万余人,并向教育、农业等领域扩散裂变,致广大,利长远,为“人民至上”写下生动注脚。地方党委政府扮演好“穿针引线”的角色,敢于突破机制壁垒,让各类资源和要素在遵循市场规律中得到匹配与利用;广大专家心怀家乡回报桑梓,共同成就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典型案例。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百余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笔者以为,答好“民生卷”,“湘雅乡情”的成功实践,或能带来几点启示:其一,人民至上是核心。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多做事关群众日常生活的“针头线脑”的事,既立足眼前、解决好具体问题,又着眼长远、完善利民惠民的体制机制,切实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其二,问计于民是前提。“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做好民生工作,就是要因地制宜、找准需求、把握关键,从实处着眼、短处着手、细处着力,把钢用在刀刃上;其三,创新思维是方式。当前,随着人民群众需求的多元化,要解决民生难题,光靠政府部门“单打独斗”,显然还不够。扭转大包大揽的工作逻辑,既要凝聚各方智慧,充分发挥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场的“无形之手”,统筹协调社会各方的力量。又要搭好平台,突破瓶颈、打破束缚、创新机制,引导各方主动作为,延伸民生工作触角。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