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未成年人网络游戏陷阱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讯(全媒体记者/沈全华 通讯员/魏天宇) 寒假期间,小孩接触手机的机会多了,网络骗子就此蠢蠢欲动。近日,市公安局芦淞分局发布4起未成年人遭遇网络游戏陷阱的典型案例,提醒各位家长务必帮助小孩做好反诈防骗工作,若遭遇电信网络诈骗,请第一时间报警求助。

    赠送“游戏皮肤”有陷阱

    保护性止付避免损失

    [案例一]小学生小刘在用家长手机玩游戏时,被网络骗子以赠送“游戏皮肤”为由,诱导添加其社交账号,并套取了家长的有关账号、手机号、邮箱验证码,试图盗走家长社交账号中的3万元。所幸家长发现社交账号异常报警,反诈民警迅速对社交账号账户进行了保护性止付,避免了财产损失。

    [案例二]11岁的小学生张某某在使用父母手机玩游戏时,看到免费赠送游戏皮肤的消息,“客服”以未成年人操作导致公司财务被冻结为由,威胁张某某配合解除冻结,否则将起诉使其父母坐牢。张某某通过视频按要求操作并展示付款码,被转走约1万元。

    [案例三]12岁的小刘使用爷爷的手机号注册账号玩游戏,一名游戏主播发给他二维码,声称扫码进群有惊喜。小刘扫码进群后,主播称其进入诈骗群,退群会被处罚和拘留,还恐吓他说警察会来抓他。小刘在长时间诱导和恐吓下,先后转账1.6万元。

    [案例四]9岁的张某在家中接到自称警察的陌生人打来的视频电话,对方以调查赠送游戏皮肤是否收到为由,让张某共享屏幕并通过家长手机转账。张某共计损失5900元。

    关注孩子动态

    保管好个人信息物品

    经分析,网络骗子是利用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等弱点有的放矢。同时,家长也存在对孩子上网行为关注不够,未妥善保管手机、身份证、银行卡及支付密码等重要信息等监管不足。此外,部分游戏平台的未成年人审核机制存在缺陷,导致孩子可轻易用他人身份信息注册登录。

    芦淞民警提醒,作为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上网监管,关注孩子日常动态,保管好个人信息物品。对于孩子必须使用的电子设备,除了一些必要的学习软件外,要尽量少装游戏、社交、视频等软件。运用多种形式教育小孩,对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链接一律不看、不理、不点,对于任何理由的转账、汇款要求,坚决不听不信不转账。另外,家长要注意保管好自己的手机、付款码、银行卡账号、密码、支付验证码等重要信息和物品,对开通免密支付功能要谨慎。一旦发现被骗,立即拨打110或反诈专线96110报警。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