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董云龙。 通讯员供图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陈驰
通讯员/云西 黄平芬
他是装配先锋,曾被授予中国航发“质量先进个人”,在重点型号研制过程中多次立功,在装配技能比武中屡获佳绩。
他是兵头将尾,曾带领班组捧回“中央企业青年文明号”“集团公司标杆示范脉动线”等多项荣誉。
入职17年,他从“愣头青”成长为脉动生产线线长,成为同事们眼中的技能达人。他叫董云龙,他说,身为工匠,就应该勤于钻研,敢于创新。
精益改善的先行者
2008年,董云龙刚入职中国航发南方公司航空发动机装配中心。那时的装配厂房才建成2年,设备虽新,但航机订单少,装配节奏慢,大家遵循着原先的装配办法,从产线上流转出来的发动机不时便会发生振动。解决一个“麻烦”,又会有新的“麻烦”冒出来。
彼时,尚是“愣头青”的董云龙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决定先从自己所熟悉的装配工序上找原因,他把发动机分为几大模块,逐一分析、逐一排除。在排查到“压气机联合转子”装配工序时,他发现转子装配要求精度高、清洁度高,按照普通的方法装配难以保证质量。
通过一系列的试验,董云龙和团队成员共同探索出“高低点装配法”和“分段分步骤打跳动法”,通过调整装配手法优化零件组装效果。他们与工艺员多番讨论,对装配工艺进行细化优化。 经过200余次装配试车的验证,发动机振动超标率大幅下降,由于装配所导致的振动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装配流程的通关者
董云龙所在的科研新机装配团队,是一支长期工作在重点型号科研试制生产一线的特殊队伍,承接各型重点科研型号的装配试制工作,是各科研型号部装、总装及试验的重要单元。
2011年,董云龙已是航机装配一线有名的复合型人才,能够独立完成三大主力机型、六大部件装配任务。但科研新机装配可参考内容少。在面对大过盈、大力矩装配部位多、装配难度大的问题时,他也丝毫不怵,同团队成员一起分析动力涡轮转子结构并开展多轮针对性试验,探索建立了锁紧力矩大、锁紧角度控制严的大力矩螺母的装配分解方法及规范,突破了新机大过盈、大力矩装配难题。
成为线长后,董云龙十分注重总结经验,详细记录装配要点、难点、关键点并固化成操作要领,与班组成员相交流,有效促进了班组成员装配质量的提升。他在所负责的机型转小批生产的关键时期,把握型号任务增量大、节点紧、任务重的特点,秉承“一次性把事情做对”的工作原则,科学排产,攻坚克难,带领团队成员为发动机顺利定型和首批交付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中心搬迁新区前,他更是与团队成员在产线建设和工位设计上反复验证,逐个工位进行仔细推敲,全流程模拟装配过程,保证搬迁工作按照原计划顺利推进,保证新区首台发动机装配验证工作一次性通过。
脉动装配的拓荒者
2021年8月,航空发动机装配中心搬入新厂房。出于精益提效的考量,装配布局面临全面调整,各方面工作都要进一步优化。
脉动生产线成立后,董云龙被任命为线长,负责进行产线的策划与改进。为了优化装配效率,他将原来二人一组的总装作业模式,探索优化为单人分段作业模式,让员工装配职责进一步专业化,不仅单人作业工作效率没有降低,整机装配质量更是提升明显。
2023年,线上任务压力攀升,董云龙与团队成员们又开始琢磨起怎么进一步提升效率。他们深入学习脉动装配相关知识,对涡轴发动机的装配工艺开展结构化重组,在粒子分离器部件和动力涡轮单元体全面推行“部件单元体”脉动式装配,一番变革,动力涡轮单元体由以前3天装配4台提速为2天装配4台,对全年生产任务完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想让相关成果在生产一线扎根发芽,就必须让MES系统与产线运行深度融合。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将纸质资料转为电子化,而是要立足装配工艺需求,用信息化手段打通业务壁垒。这两年,董云龙与团队成员们开展了多达40次的工艺资料试用迭代,终于逐步实现了装配业务“无纸”化,装配效率提升20%,彻底杜绝了过程计算错误和“笔误”等低层次质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