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邹怡敏
通讯员/郭晓 王庆
乡村要振兴,关键是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去年来,渌口区古岳峰镇坚持党建引领、党建聚力、党建赋能,全力解决民生“急难愁盼”、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创新模式打造共富经济,绘就了一幅“干群同心谋振兴”的和美乡村动人图景,让基层强劲的战斗力、向心力、执行力为渌口区高质量发展注入能量。
党建引领,聚焦民生补短板
1月2日中午,在汤圆坳社区开店的应友良走进厨房准备做饭,他拧开水龙头,只见白花花的自来水涌出,淘米、洗菜一气呵成。“现在,我们不用定时接水囤水,生活方便多了。”应友良笑着说。
位于衡邵干旱走廊的古岳峰镇,因山地多、水利设施基础薄弱、土壤蓄水能力不强,常年出现季节性缺水。2023年,该镇在11个村建成26处集中式供水站,村民可以随时取、放心用。然而,处于坳上的集镇,因水源来自附近机井,日供水量仅200立方米,且用水管网老化,破损渗漏严重,难以覆盖汤圆坳社区及周边岳峰、向阳、三旺等村共400余户2000余人,多年来,只能早晚限时供水。
事实上,为解决这一用水问题,该区早在2018年就立项建设了王十万水厂至古岳峰集镇的输水主管网,但因历史遗留问题一直未能通水。
小小一滴水,折射大民生。在渌口区委、区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该镇与王十万水务公司签署委托运营协议,引湘江水入集镇。同时,对王十万水厂至古岳峰集镇的输水主管网进行修缮维护,重新铺设集镇自来水支管网,实行一户一表,市场化运营。镇纪委对施工、验收等流程开展专项监督,及时化解矛盾。去年11月,5641米的集镇供水主支管网铺设工程完工,附近居民可直接申请自来水入户,实现用水自由。
教育是管长远、利千秋的大事。针对乡村学校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去年4月,古岳峰镇与湖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签署“校地共建”合作协议,双方通过党建联建、人才联育、平台联创、活动联办的方式,让优质体育教学资源下沉,为“美好教育”加油助力。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古岳峰镇着力补齐民生短板,解决痛点难点,把“问题清单”变为“满意答卷”。
党建聚力,干群同心克时艰
去年7月下旬,台风“格美”引发的暴雨,给渌口大地带来严峻的考验。
越是艰难时刻,越考验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面对历史罕见的汛情,古岳峰镇党委、政府靠前指挥,22个党支部带领党员干部挺身而出、冲锋在前。
翟家桥村村民彭迪辉家房屋被淹,无法逃离。面对快齐腰的洪水,在同事的协助下,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建军将绳索系于腰间,一步步靠近,帮他们脱离险境。
向阳村一山塘达到警戒水位,村党总支书记马新田不顾个人安危,数次潜入水下开涵放水,成功为山塘减压,避免了水利设施损毁。
虎啸村太和组一山塘塘基处于溃塌边缘,组上100多亩耕地有被毁的风险,党员陶雨泉在缺少专业设备的情况下,用手挖、用肩扛,奋战一整夜,把一袋袋沙石运到塘基上,待危机消除,他的手上肩上已全是血泡。
……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该镇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灾后,群众积极参与清淤、补种等工作,在修复水利设施时,积极筹资、投劳,共同重建家园。
党组织值得信赖、依靠,群众跟随的脚步也愈加坚定。
S330东接王十万互通口,西接107国道,是古岳峰镇的一条“生命线”,但S330古岳峰段为水泥硬化路面,其中有2106米路面宽度仅为5米,存在道路等级低、路线急弯较多等问题,不仅影响居民出行,也限制了当地产业发展。
S330拓宽提质项目启动后,古岳峰镇积极对接区交通事务中心、自然资源局、林业局等单位,主动推进项目。然而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面前,拓宽道路需要占用部分宅基地等,如何获得村民的支持?
该镇党员带头,村民支持配合,发扬“红旗渠”精神、“南泥湾”精神,自发筹工酬劳筹资开展沿途清表工作,为项目推进扫清障碍。目前,S330古岳峰段路基拓宽、水稳基层任务已全面完成。
党建赋能,村企共建促共富
1月2日,走进三旺现代农业产业园的45亩西蓝花种植基地,只见一颗颗饱满的西蓝花球纷纷从蓝绿色的大叶片里探出头,长势喜人。“村里首次试种西蓝花就实现大丰收,目前市场供不应求。”三旺村党总支书记文俊笑呵呵地说。
过去,三旺村缺少资金、资源、技术,产业发展乏力。近年来,古岳峰镇盘活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等人才力量,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同时,积极对接高校、科研院所,引进株洲市农科所、湖南工业大学共同培育研发的“龙牙红”百合,与湖南工业大学合作共建产学研基地、生物治虫实验室,发展香猪养殖,三旺现代农业产业园内容不断丰富,成为当地村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阵地。去年,该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30万元。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关键要完善乡村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功能,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链,让更多农民参与到“链”中,共享发展成果。
去年,该村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请来专业的乡村规划公司,对现有产业基础、市场客户需求等内容进行细致谋划。该村与株洲资源投乡村发展有限公司等达成协议,共同成立“共富公司”,按照村集体40%、国企40%、专业运营公司20%的投资与占股比例,打造村集体经济产业。
“我们希望通过资产重组、资源整合、多村抱团的模式,破解当下产品转化能力不足、销售渠道不宽、小农户市场衔接能力欠缺等问题。”文俊介绍,目前,该村正打算利用2处闲置的学校改造乡村民宿,利用村部打造直播展销平台,并对三旺现代农业产业园布局进行细化升级,利用山塘、林地开发更多互动性强的经济业态,抓住特色亲子市场。
村企共建为乡村发展赋能。目前,腰塘药糖、岳峰肉驴、金秋脆桃、红旗茶油等已成为古岳峰镇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全镇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幅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