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鑫
一座古桥,静静地屹立在那里,历经了八百年的风雨洗礼,也没有因此而变得落寞凄凉,成为夕阳下的废墟。相反,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守着自己的使命,迎来送往,这样的故事怎能不让人惊叹?
没错,这座桥就是渌江桥,它真实地存在着,见证了醴陵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
或许你会觉得,这只是一座不起眼的桥梁。确实,它没有万里长城那般宏伟的气势,也没有敦煌莫高窟的精美绝伦,更不曾像断桥那样拥有许仙与白娘子的美丽传说。然而,对于醴陵这座城市和醴陵人来说,它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一座普通的桥梁。
我曾在这座古桥上走过了三年的时光,因为它是我初中上学的必经之路。那时候的我,每次踏上那些青石板,总是漫不经心地走过,不曾有过太多的留意。春秋时节,心情慵懒,脚步散漫,和朋友们三五成群地嬉笑着走过,从未在意过脚下的这座桥。而到了夏冬之时,桥上毫无遮掩,要么是烈日炎炎,晒得皮肤滚烫;要么是冷风飕飕,从石栏的空洞中直穿而过。那时的我,只是匆匆走过,未曾仔细打量过这座桥。直到多年后的某一天,我陪着久居他乡的亲人去寻找先辈当年访过的醴陵印记,才再次走近了这座桥。
渌江桥离我家并不远,但专程去看它还是第一次。与那些托起城市繁华的现代桥梁不同,古老的渌江桥散发着小桥流水的秀美与灵韵。刚踏上桥面,我的脚步就不自觉地慢了下来。坚实宽大的石板桥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两道斜坡缓缓而上,中间夹着一条并不算窄的人行桥道,足以容纳两三个人并排通过。虽然常有行人沿着斜坡边沿缓步而上,但我更喜欢迈着与石板同宽的步子,在人行道中拾级而上。这是我在还未长大的年纪就开始的步伐,熟悉而又亲切。
到了桥面,豁然开朗,平坦宽广。一块块巨型麻石铺排得错落有致,有的被磨去了棱角,有的被水滴出了小洼。在没有现代先进科技手段的年代,这些麻石仍然被精心地铺排在这里,让人不得不惊叹古人的智慧和手艺。桥栏也是用石块垒成的,层层堆叠的石块中每层都留有一个大大的石洞。这些石洞不仅让桥体显得更加灵动,还承载着我们每个孩子的美好回忆。小时候,我踮起脚尖也看不到桥下的风景,所以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把头伸进洞里,透过这一格格的洞口窥探桥下的流水。当然,我也喜欢朝着洞口大声喊叫,期待着来自河上清风的回应。而大人们则习惯搬个小板凳坐在桥栏下小憩,感受着从洞口吹来的习习河风,或在这里抽支烟,望着夜色中的河水畅谈往事。他们的喜怒哀乐都托付给了桥栏洞口的清风,随风飘散。
驻足渌江桥上,凭栏远眺西山,只见眼前这座石桥精巧而不失大气,与重重叠叠的西山隔着悠悠的渌水遥相呼应。青山、绿水、石桥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让人不忍离去。不远处,引桥连接着状元芳洲,洲上树木葱郁,林荫小道蜿蜒曲折,鸟语花香。再向桥下望去,渌水河面开阔,两岸垂柳依依,轻柔地亲吻着平静的河面,各式古老的民居倒影在河面上一字排开。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摇着扇子,在桥上桥下悠闲地散步。这时,你会忽然想起那句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偶尔有渔人驾着小舟穿梭在桥拱间,借着舟上的灯光撒网捕鱼。渐渐地,疲惫、忧愁、烦恼都随风而去,或随水沉淀。踏上这座石桥,人的心境很容易被一步步牵引,仿佛渌江桥也能弹奏出属于自己的旋律。
这就是渌江桥的古朴魅力所在,它平实、淡然,无乐无悲,倾听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抚平了无数人的心灵。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那些遥远的先人。作为吴楚要冲的醴陵,连通南北,但一江之隔使得交通常常受阻于渌水。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官民齐心协力修筑了渌江桥。我无法想象,在古代生产力如此不发达的年代,先民们是如何将这座伟岸的桥梁修筑成功的。因此,我只能在钦佩之余暗自赞叹他们智慧的卓越与手艺的高超。在漫长的岁月里,渌江桥经历了二十一次毁坏而复建,虽然饱经天灾与人祸的摧残,但并没有切断它的传承。它横跨在江面上,停驻于云彩间,一脉相承。就像人一样,虽然命途多舛,但只要经得起风雨、守得住寂寞、锻得强筋骨、度得过煎熬,就能巩固自己的一方天地。
渌江桥作为渌水江上的沧桑见证者,永远留在了这座城市的灵魂深处。它无声地记录着祖祖辈辈留下的脚印和故事,让人心境变得平和而恬美。在这里,我们找不到一丝令人心潮澎湃的壮志豪情,但那些渡尽劫波、沧海横流的日子,那些缠绕在心头的忧愁思绪,那些留下的人文事迹、精神篇章和盛世辉煌,终究成为醴陵一道永不褪色的风景。
滔滔渌水从它脚下蜿蜒流过,不知其起源何时,也不知其何时会终结。但只要渌江桥的历史脉搏还在跳动,鱼水之情永存于我们心中,那么它就会一直温暖着我们,永不变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