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晒出“创新成果转化年”成绩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中科院各分院负责人与株洲企业代表交流科研成果。 记者/陈驰 摄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陈驰 通讯员/贺莹

    2024年,是我市“创新成果转化年”元年,一年过去了,收获几许、成效如何?

    1月3日,记者从市“创新成果转化年”活动专班办公室获悉,去年我市举办99场“破茧蝶变”主体活动,促成了124个高校创新成果转化项目在株落地,首期合同金额达23.73亿元。

    通过实施认知提升、要素链接、成果对接、载体筑巢、主体培塑、人才引育六大主体活动,形成了“以搭建平台链接资源,以项目落地形成闭环”创新发展模式,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搭建平台,打造成果对接“快车道”

    去年3月,“创新成果转化年”之走进名校名企名所活动武汉行,市主要领导带队,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株硬集团、中国航发动研所、中国航发南方公司等近30家株洲企业,走进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等高校院所开展对接。通过活动引领,武汉大学与株洲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华中科技大学与中国航发南方公司合作的“Ti2A1Nb离心叶轮铁削参数及工艺优化研究”、中科院武汉岩土所与株硬集团合作的“智能采矿用新型硬质合金材料、刀具及水射流-滚刀联合破岩技术研究”等项目接连在株落地。

    “创新成果转化年”活动开展以来,株洲市着力破解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供需信息不对称、转化渠道单一、企业单兵作战”等症结,积极发挥政府引导和支撑作用,常态化搭建产学研合作对接平台,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结合,带领科技企业、优势产业主动出击,对接高校院所创新成果和高层次院士专家,株洲企业与国内高校院所合作日益活跃。

    去年,我市陆续组织企业走进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重庆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南大学等30余所高校院所,举办了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双北斗应用专业赛、全国工业软件创新大会、全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大会暨双高对接活动、中科院所株洲行等99场次主体活动,对接了李建成、罗锡文、蹇锡高等60余位院士专家,促成了124个高校创新成果转化项目在株落地,首期合同金额达23.73亿元,全市企业吸纳高校技术合同金额同比增长28.4%。

    链接要素,涵养科技金融“活水源”

    去年,在“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工作启动后,株洲首批10个项目已达成投资意向或签约。以“双梯度涂层”技术在半导体领域打响名号的兴晟新材,就是其中之一 。

    “对于初创型企业来说,一要资金,二要信心,株洲就给了我们发展的先决条件。”1月3日,兴晟新材总经理邓军旺告诉记者,科研项目实现产业化的过程,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在这个关键时期,株洲以股权投资的形式,让他们快速扩大生产规模,新增7至8条生产线,预计今年产值将提升至1亿元以上。

    不仅如此,在去年7月举办的市金融助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大会上,中金资本、国家军民融合基金、前海方舟、鼎晖百孚等60余家国内外知名投融资机构的160名投资代表汇聚株洲,近距离走进了株洲工业软件、北斗产业、通用航空与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中的重点企业;全市200余项待转化创新成果项目和优质科技企业融资需求项目在会上发布,一批创新项目开展路演;活动举办后,株洲沃顿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与达晨投资、西部证券等6家投资机构达成投资合作意向。

    我市聚焦打通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金融支撑的关键环节,出台《天使基金管理办法》《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市属监管企业基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等重要政策。

    而株洲科创基金港的设立,更为外部投资机构在株洲打造了休憩之地。自去年9月成立以来,吸引了26家投融资机构入驻,资金规模达570亿元。为了让投融资机构与企业更加精准匹配,我市建设创新成果转化路演中心,形成“1+2”路演场馆体系,组织项目路演20余场次。同时,通过成立3亿元规模的起航基金、2亿元规模的株洲高新区成果转化基金等,探索开展“先投后股”改革,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北斗应用、人工智能、工业软件等重点领域和新兴未来产业开展支持。

    形成品牌,构建成果转化“全生态”

    去年9月,我市在西安举办的“创新成果转化年”人才引育活动中,株洲企业共收到西安交大、西北工大等高校毕业生简历7895份,其中硕士4801份、博士106份。中国航发动研所,就是参与的受益单位之一。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要素。”中国航发动研所人力资源部部长夏商周说,一次出行,他们就签约了6个西安交大的高材生。在所里,科技人才占比达到70%以上,随团参加招才引智活动,在人才引进上,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大幅度提升,也让动研所和高校的联系更加密切。对于提升企业、单位,乃至这座城市的知名度,都大有益处。

    举全市之力,将“创新成果转化”打造为“制造名城”的城市品牌,多层次、多维度建设适应创新成果转化的全生态体系。我市成立了市委书记、市长挂帅的工作专班,创新成果转化的综合协调、成果对接、项目跟踪服务等工作机制高效运转。为着力提升产业园区创新成果转化的承载能力,建立项目落地“一个领导、一个园区、一个专班、一只基金”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高新区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形成株洲高新区集中孵化,各产业园区承载落地的转化格局,连续建成了株洲航空产业研究院、北斗时空信息研究院、北斗湖院士科技小镇、天元智能科学研究院等孵化平台。

    机制上的改变,逐渐产生成效。清华大学博士团队创立的清皓普众、曼彻斯特大学材料学博士文焱立创立的中焱公司等一批科技型企业在株孵化。去年,全市新签约科技型企业投资项目80个,投资总额超过230亿元。

    为不断夯实转化基础,我市建设并常态化更新创新成果转化信息库,创新资源不断汇集。目前,全市高校创新成果库在库项目超过2000项,技术需求库在库项目超过600项,待转化项目库在库项目超过300项。这些“存货”,正在不断“消化”,让更多实验室成果逐步走上生产线,转化为发展动能。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