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李逸峰
近日,经省政府同意,省发改委印发《关于株洲经济开发区等9家园区调区扩区的复函》。
为什么要调区扩区?与原来相比,有什么变化?调区扩区,对株洲经开区意味着什么?对该区乃至全市产业发展有什么意义?1月3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赴株洲经开区进行采访。
怎么调扩——
清水塘片区扩入 白关片区扩容
近年来,株洲经开区的经济实力、招商引资力度和发展空间都有了较大提升,原国家核准的用地规模已无法满足园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发展的需要。在新的经济形势和园区转型发展要求下,株洲经开区亟需抓住国家、省支持调区扩区的机遇,适当调整用地范围和规模,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次调区扩区,株洲经开区调出380.18公顷,新扩入1087.33公顷,调区扩区后总面积达1257.61公顷。清水塘片区的扩入,尤受社会各界关注。
近年来,清水塘片区加快转型发展,已引进三一硅能、三一能源装备、中车双碳园、铁路综合物流园等多家企业和项目。但清水塘片区暂未设置独立园区管委会,本次将清水塘片区符合株洲市国土空间规划约398.25公顷的土地纳入株洲经开区,享受开发区的优惠政策,是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发展的迫切需要。
此外,白关片区扩区面积29.97公顷,总面积达64.97公顷,为片区内的新芦淞(白关)国际服饰产业园预留了发展用地,有利于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有扩入,也有调出。株洲经开区原核准边界范围550.46公顷,此次有380.18公顷用地调出,包括建宁片区和轨道科技城部分片区。
调扩以后——
“五朵金花” 发展各有侧重
“经过多年发展,园区亟需由产业空间模糊化向清晰化转变、土地空间碎片化向集聚化转变、城市行政功能区向产业区转变。”株洲经开区产业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经开区于2017年挂牌成立,起步较晚,各片区布局较为分散,产业功能不够清晰。其中,建宁片区因城市规划原因已基本调整为商住、学校用地,不具备产业生产和服务等功能;轨道科技城片区零星低端制造的产业方向类型、发展规模与经开区主导方向不契合。此次将建宁片区、轨道科技城片区符合调区条件和要求的地块,移交地方管理,厘清管理权限,提高工业用地的产出效率。
“经过多年开发建设,清水塘片区取得一定发展,初步形成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但客观来说,与公众的期待尚有不小差距。”该负责人坦言,此次清水塘片区398.25公顷土地纳入株洲经开区,不仅可以享受开发区的优惠政策,更有利于园区管理,推进和吸引更多项目、企业落户清水塘。
本次调区扩区后,经开区划分为北斗产业园、轨道科技城(含A片、B片)、清水塘、白关5个区块,分别着重发展北斗产业、轨道交通配套产业、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产业、服装产业,各片区功能更加明晰,产业更加集聚,发展方向更加明朗。
意义何在——
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株洲经开区作为湖南北斗产业主要承载地之一,目前已有赛德雷特、椭圆时空、航天宏图、太空星际等39家企业入驻,北斗产业发展成效显著。而北斗产业园内现有工业用地即将告罄,无法满足入园企业的扩产需求,也难以承接拟签约的重大项目用地需求。本次调区扩区后,可有效破解发展空间不足的瓶颈,为深化北斗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生态夯实基础条件,有利于更多“北斗+”“+北斗”资源入园,促进北斗产品种类的多元化与应用场景的拓展,为全省北斗产业发展注入更强动能。
扩区调区后,株洲经开区将按照“产业集群、企业集聚、土地集约”的总体要求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集中配套、分块实施”的开发建设原则,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真正形成企业协同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增强园区企业竞争力,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按照规划,株洲经开区将围绕“一主一特”产业体系定位,逐渐形成北斗产业发展集聚区和轨道交通配套产业集聚区。同时依托园区南部清水塘片区进行布局,发展工业物流、电商物流、综合物流基地等。
调区扩区后,经开区园区承载空间大幅增加,进一步增强承接长沙产业转移的能力,对长株园区协作、资源整合、产业协同互补有重要作用。同时,新纳入的清水塘片区的三一硅能、中车双碳产业园和株洲综合物流集散中心等项目,将为株洲经开区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注入新的活力,为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助力创建“五好”园区和国家级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