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朝阳
最近读书,习得一些左宗棠的故事,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抬棺西征”“左公柳”外,原来他一生都过着苦行僧一样的生活,就算是做了督抚,依然保持着“非宴客不用海菜,穷冬犹衣缊袍”的习惯。“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是23岁的左宗棠题下的自勉之句,亦是他一生的写照。
左宗棠,湖南湘阴人,一生历经洋务运动、收复新疆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以军事才能和千古功绩名垂青史,其崇俭广惠、廉洁齐家的精神亦为人所称道。在湖南湘阴,流传着这样一副对联:“要大门闾,积德累善;是好子弟,耕田读书。”这副对联曾是左宗棠家训,悬于左氏家塾。他还曾给子侄写下一联:“慎交游,勤耕读;笃根本,去浮华。”这副对联,蕴含了左宗棠谨慎交友、勤奋耕读、安于寒素、力克浮华的家教思想。
清朝官场盛行各种潜规则,光是咸丰年间,官场流行的“陋规”就有节寿礼、程仪、卯规、冰敬、炭敬、别敬、门敬、门生礼、浮收、勒折、签子钱、秋审部费、晋升部费等多达数十种。
左宗棠对“陋规”深恶痛绝。1882年,左宗棠致信户部尚书阎敬铭:“官之薪廉,应得者也。此外,如相沿之陋规,或借以办公,或取以作交际之用,尚可谓为应得之款。致因巧而创立名色,因营私而潜通请托,若亦应得而以陋规宽之,是夷、跖可同科,贪夫多侥免,法未立而弊已滋矣。”
左宗棠以身作则,尽量抵制“陋规”。1879年,左宗棠在担任陕甘总督期间,甘肃学政许应骙离任,回京述职。许应骙在离任时向左宗棠要一笔路程费。许应骙是翰林出身,来甘肃担任学政,只是进行基层磨炼。这次回京述职,大概率得到升迁。对于这种前途显耀的官员,一般人都会极力巴结,主动送钱都来不及,哪里等到他开口要钱?可是,左宗棠不是一般人。他以甘肃穷苦为由,拒绝了许应骙的索求。
左宗棠不但不愿意送钱,还不肯收钱。1881年,左宗棠离任陕甘总督,进京担任军机大臣、行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理兵部。陕西布政使王思沂知道左宗棠向来清廉,又经常慷慨解囊,没有留下什么积蓄。到了京城后,迎来送往,开支巨大,恐怕入不敷出、难以为继,便将甘肃捐输陕西的一笔尾款送给他,这样“移济匮乏,廉惠不伤,与者与受者均有以自处”。然而,左宗棠婉拒了王思沂的好意,带着空空的行囊赴京了。
雍正皇帝登基之初,订立了高薪养廉的制度,至晚清时期,总督和军机大臣每年的养廉银高达白银2万两,而左宗棠每年只取数百两作为家用,这让人不禁发问:他的钱都去哪儿了?
1866年,左宗棠以闽浙总督的身份来到福州,他立志要完成林则徐“办西式学校,为国家建立水师”的遗愿,创建福建马尾造船厂与船政学堂,不但费心劳神,当马尾船政经费吃紧时,还将自己的薪银用于船政建设。遍览船政学堂他行迹所至,在杭州、严州、福州、汉口等多地都开了书局,价格低廉,受惠者众多,费用缺口都是他用自己的廉俸去填平。
左宗棠还经常参加赈灾义举,家书中仅提及“助赈之事”就有66处之多。拿着高薪的左宗棠,却过着勤俭质朴的生活。因长期伏案办公,衣袖经常磨破,他就在衣袖外罩了一层袖套,这一独特的服饰被人敬称为“宫保袖”。
左宗棠任高官20余年,经手的西征军饷几千万两以上,可他不贪不占,连按官场惯例享受的补贴也一概不受。清政府每年拨给他的养廉银子有两三万两,可他仅给家中白银200两,余钱都用在扶贫救灾和修城墙、办书局书院、资助西征军粮饷等公益事业上。
就算是做了督抚,左宗棠依然保持着“非宴客不用海菜,穷冬犹衣缊袍”的习惯。60岁生日前,他特意提前写信叮嘱家人不得宴客开筵,对前来道贺的亲朋好友,一律以寻常酒席招待,更不准主动延请。发妻周氏去世,左宗棠叮嘱子女勤俭处理丧事“所不当用,即一文不用”。他言传身教地教育家人,以简约为荣,铺张可耻。
左宗棠戎马一生,始终坚守廉洁立身的准则,以严正家风著称。他担任闽浙总督时,夫人唯一一次携子女探亲,途经福建崇安县,知县按例接待。不久,他调任陕甘总督,赴任途中专门去了趟崇安,如数付清了这笔接待费用。左宗棠的族人、亲戚、同乡中,不少人想攀附他,谋取一官半职,对于他们的请托,左宗棠从不首肯。左宗棠不仅自己以清廉修身齐家,他还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传统美德运用于吏治实践,主张“吏治清”“贤良进”。
他西征新疆时,一直坚持住营帐,从来不住在公馆里,身上穿的常常是件布袍,有时出帐遇到兵勇开饭,便和他们一起用餐。左宗棠曾亲口对人说他“带兵五年,不私一钱;任疆圻三年,所余养廉不过一万数千金。”人们对左宗棠的廉洁有目共睹,有口皆碑,湖北巡抚胡林翼对人说他“一钱不私己,不独某信之,天下人亦皆信之也”。湘军统帅曾国藩,说他是“真君子”“少有的廉将”。
“立品当如山有岳,持身要比玉无瑕”。在世风日下的晚清,左宗棠的廉洁自律是一股难得的清流。正因为他立志于救国救民,将勤俭清廉、善政恤民等清廉思想贯穿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