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立明
2016年行政区划调整,株洲县(今渌口区)古岳峰镇友谊村和金台村合并后叫“虎啸村”。为什么叫“虎啸村”而不叫“友金村”呢?原因是尊重历史、记住乡愁。这里面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虎啸村”是由“虎啸坝”而来。“虎啸坝”是个老地名,方圆百十里无人不晓。说起这个老地名,还有个十分动听的传说……
不知是何年何月,这里来了一只白额大虫——老虎。这只老虎不但在这里歇宿一晚,还在坝边的芦苇丛中做了个窝。天快亮时,老虎猛啸几声,走了。老百姓听到虎啸,出于对老虎的恐惧,竟没有一人接近前去。等天完全亮了,人们不约而同地来到土坝上,他们中有的看见了虎的脚印,有的看见了虎的粪便……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这个原本普通的土坝便有了“虎啸坝”这个美名,并一直沿用至今。
虎啸坝这个地方,三面环山,其中有两条溪流汇合于此。在这个山窝里,居住着十数户村民,还有三座麻石古桥通往这里。因人口集中,这里每月逢二、七赶场,好不热闹。虎啸坝所在的古岳峰镇,原属湘潭县,1959年划归株洲市郊区,1965年划属株洲县。这里与湘潭县谭家山镇毗邻,以虎肃坝为界,西南面是谭家山镇高塘村。站在高塘村的奔龙山上俯瞰虎啸坝,这里的农田水平如镜,山道、田埂阡陌纵横,农舍掩映绿树间,俨如一个世外桃源。
虎啸坝和谭家山镇的高塘村,因地下多石灰岩,故两个村都有各自的石灰厂。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农民种田和建房需要石灰,故这里的石灰行销很俏。像虎啸坝村上的“古岳峰石灰厂”,兴旺时职工多达一百多人,是当时古岳峰公社乡镇企业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虎啸坝村合并前叫“友谊村”。为什么叫“友谊村”呢?原因是村上有座“友谊水库”。友谊水库,1958年动工,1960年建成,由当时的湘潭县水利部门规划设计,后由于区划调整,库区在湘潭县境内,灌区却在株洲县辖境。于是两个不同管辖区域的农民为了水库的蓄水和放水,每年要发生争吵,甚至发生械斗。对于这个问题,双方的领导多次出面调停都无效。时任古岳峰公社党委书记的韩迪泉,只好求助古岳峰籍的开国少将唐子安。据载,1964年冬,唐子安将军借母亲辞世回乡,跑到长沙面见时任湖南省书记处书记兼湘潭地委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建议把库区和灌区的所有生产大队,划归一个地区管理。胡耀邦听了,十分赞同。随后,他召开两地区主要领导干部会议,把“两区”的生产大队划归株洲管辖。从此,“友谊水库”不再不友谊了。
说起这虎啸坝和友谊水库,我和她们的缘分不浅。这是因为,我的岳母正住在虎啸坝。岳母在时,我和妻子自然是时常回去。岳母不在了,还有妻兄妻嫂及子侄,故虎啸坝仍常去。至于友谊水库,水库尾子上有个李子塘组。李子塘是我父亲的外婆家。记得年少时,父亲带着我们兄弟姊妹常去李子塘给舅公舅娭毑拜年。因是冬季,水库干涸,我们往往抄近路走水库库底,很是新鲜。如今,舅公舅娭毑早已不在人世,但是他们还有个女儿住在那里。为了不忘记自己是从那里来的,也为了不忘记舅公舅娭毑生前对我们的关爱,这些年,我年年都会去李子塘,有时还带着儿孙辈同去,并告诉她们,这里也是他们的根。
李子塘还有个叫“霞紫泉”的别名,因为这里有口“霞紫泉”井。霞紫泉井水清澈,终年溢出的泉水流向水库形成一条小溪,溪里多鱼虾,又因“虾子”跟“霞紫”谐音,故人们又把这里叫“虾子泉”。
李子塘后面有座八昀山,山那边便是湘潭县。如今,刚刚建成通车的“醴娄高速公路”在这里经过,宁静而僻远的友谊水库和李子塘,将迎来一片繁荣而现代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