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桥 历史深处的一道风景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萧锦忠状元及第牌匾

    陈 科

    在现在茶陵二中学生宿舍的地下,深埋着一座桥,叫状元桥。

    状元桥,就像历史的一个桥段,让茶陵人曾经津津乐道,引以为傲,但如今却在历史的风尘中,低吟着文化之殇,在洣水的波涛中渐渐消遁。

    状元桥,是为清末状元萧锦忠而建。萧锦忠,字甫平,号史楼,清嘉庆八年(1803)出生于茶陵下东东山坝(现属云阳街道)。自幼才思敏捷,博闻强记。道光七年(1827),被茶陵州学署选送至岳麓书院读书,颇受山长欧阳厚均赏识。道光十一年(1831),以优贡选送国子监深造。国子监结业后,按例授官,但萧谢绝例授,参加会试。道光二十五年(1845)会试中式,殿试折桂,大魁天下,及第状元,钦授翰林院编修,风光无限。当时,北京湖南同乡会宴请戏班,唱了几天戏,旅居京城的湖南乡亲,家家张灯结彩放鞭炮,以示庆贺。在家乡茶陵,亦是捷报飞传,人们奔走相告,敲锣打鼓,弹冠相庆,并筹资捐建状元桥,以示后人,何其喜盛。

    状元桥建于城内大成门(文星门)处,桥下泮池如月牙,桥拱在月弓中点南北跨越,月尖东西对称;月弓正南面对城门,可观滔滔洣水东去;北通文庙泮宫,可窥千年师儒文化之胜景。桥身跨度约4米,拱如银盘,栏杆和桥面浆砌汉白玉,雕龙画柱,栩栩如生;一对石狮在桥柱之南昂天而立,威而不怒,护卫着学宫这方圣地。池水常年不竭,为文庙聚风藏水之地,辅之给排水之功用。泮池乃学宫孪生之物,寓为学林士子修学藏身之地,“入学”亦称“入泮”,中榜后尚有“巡泮”之礼,后加之以状元桥,入泮、巡泮之礼更为庄严、厚重。

    状元桥的建成,给茶陵的士林文化增添了绚烂的一笔,却没给萧锦忠带来好运。萧锦忠“衣锦还乡”省亲时,家中连遭变故,两个弟弟相继去世。赡养父母、教养子侄的责任全部落到他一个人身上,生活十分拮据。加上父母的安葬、子侄婚配等连年婚丧喜事,搞得他焦头烂额。他家本来不宽裕,几经折腾后,经济上更加捉襟见肘。好在他诗书词赋造诣很高,又有状元“金字招牌”,人们以得到他的诗文墨迹为荣,所以生活倒不成问题。茶陵、酃县、攸县、安仁、永新等地的一些宗族、富户慕名而来,请他题署、题诗、作文、作对。他为人随和,无论贵贱贫富,来者不拒,有求必应。如今茶陵还流传这样的说法:“萧状元的字是宝,就是笔太贱”。不过,多数求诗文、墨宝的,给他的润笔很丰厚,因此过得很自在安闲,他也乐于随遇而安。《闲居即兴》就是他的生活写照:

    依山傍水房数间,行也安然,坐也安然。

    布衣得暖胜丝锦,长也可穿,短也可穿。

    稀粥淡饭饱三餐,早也可餐,晚也可餐。

    无事闲游村市栈,棋也玩玩,牌也玩玩。

    雨过于晴上小船,今也谈谈,古也谈谈。

    夜归儿女笑灯前,饭在一边,菜在一边。

    怡然自得的神态,宁静的平常心态,跃然纸上。诗中描摹的乡村生活、平民的生活情趣、近乎村谣俚歌的质朴风格,从中几乎找不到状元的影子了。

    在他的不少诗作中,都可以看到淡泊名利、和光同尘的内心表白。《白云精舍》诗中就流露出这样的思想:“燕台梁馆寻常事,慵向山僧问古今。”燕台是燕昭王拜将台,又称黄金台,是武将享受最高殊荣的象征;梁馆是汉梁孝王礼聘贤士的地方,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枚乘曾被梁孝王请到梁馆,受到最优厚的礼遇,所以“燕台”“梁馆”就成为后来文人受到荣宠的象征。但在萧状元的眼中,这不过是“寻常事”。自己有过大魁天下,受到皇帝青睐的礼遇,如今不也成了“村野草民”?自然用不着向山僧讨论古今荣辱沉浮的玄机了。

    根据他的诗作流露出的随遇而安、淡泊名利的处世态度,后人一般认为他是无意仕途,乐意归隐林下的。但《萧姓族谱》则说他是为孝养父母才没有去当官。然而,从另外一些诗作流露的思想来看,却均非如此。如《春山柬友》:

    百余年寺绿苔侵,赢得春光物外临。

    风咽梵钟僧履杳,烟昏樵径佛龛深。

    松花竹叶仍天地,流水高山自古今。

    黄鸟一声丛树里,携柑同听孰知音?

    这首诗是写给曾国藩的。萧锦忠回乡探亲居家7年,朝廷无人过问,倒是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率部攻占茶陵城时,曾礼聘他出山。他虽然避而不见,但萧朝贵这样一个烧木炭出身的“草莽”英雄并没有因此为难他,而朝廷却一直遗忘了这位状元。清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左宗棠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在湖南操办湘军,请萧锦忠出山襄办其事,欲借“状元”旗号,增加号召力。这次曾国藩来请,勾引出他积郁心中的怨愤亦在情理之中。他委婉地用破败百年古寺的萧条冷落暗喻他被朝廷遗忘、冷落的处境和心境;用俞伯牙、钟子期互为知音的典故,礼貌得体地谢绝友人的盛情,隐隐流露出某种伤感和怨愤。特别是尾联“黄鸟一声丛树里,携柑同听孰知音”中提到的“黄鸟”典故,尤其耐人寻味。

    “黄鸟”典出《诗经》。《诗经》中有两首题为《黄鸟》的诗。一是《诗·秦风》中的《黄鸟》,此诗是国人哀悼“良人”奄息、仲行、缄虎,流露对秦王不满的诗;二是《诗·小雅》中的《黄鸟》,这首诗是一首“怨妇诗”,描述一个远嫁异乡遭轻侮的女子的思归之情。两首诗都是“怨诗”。

    其中怨情是萧锦忠谢绝友人曾国藩邀请的理由,也是他不到朝廷做官的原因。看来,他并非因“事亲至孝”而不愿当官,更不是因“淡泊名利”而自甘归隐林泉的,被朝廷“遗忘”才是真正的原因。事实也是如此,当时清廷腐败,内乱外患不已,加之卖官鬻爵成风,卖出许多空衔,一个职位,数十人“候补”。萧锦忠这个穷酸状元虽然才高八斗,也只好知难而退,老死乡里了。

    萧锦忠和他的状元桥,在历史的尘烟中,划过一道痕迹。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