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黎世伟
通讯员/张和生 项声羽 梁林强
一根普通的楠竹,经“竹”艺高强的人一“点化”,就变成竹炭、竹杯、竹碗、竹刀叉等产品。
“湘东五十里,修竹半其间”。炎陵县有楠竹面积39万亩,从单纯卖原竹到加工增值,从粗加工到深加工……炎陵楠竹产业走上了绿色转型升级之路,带动当地及周边万余居民进入楠竹产业链,年产值达9亿多元,成为炎陵支柱产业之一。
竹乡“长”出一批加工企业
深冬时节,沿着策源乡山区公路盘旋而上,翠竹成海,满眼皆绿。
炎陵县有着“楠竹之乡”美誉,其竹纤维强度高韧性好,品质优良。近年来,炎陵县出台政策推动楠竹低改,得到村民们积极响应。每到春季,砍青、垦复、松土……炎陵的山山岭岭银锄飞舞,场面壮观。截至目前,该县低改楠竹34万亩,亩均活立竹从60多根增至120多根,围径从7厘米左右增至12厘米左右,亩均产值增长1倍以上。
过去,该县竹子大多是卖原竹,顶多手工编织一些竹篓、箩筐、斗笠等手工艺品,附加值不高,被戏称为“一根楠竹赚不到一个西瓜钱”。
如何让漫山遍野的楠竹创造更多财富?
该县响应国家“以竹代塑”倡议,政府主导产业布局,部门协作打通产业堵点,利用招商引资,引进客商投资发展楠竹加工业。炎陵山区不少地方交通不便,该县投入专门资金,大力修建林道、便道,方便楠竹下山,降低竹农运输成本。在该县积极鼓励引导下,山沟沟很快涌现出一批楠竹加工企业。
水口镇的宏源竹制品加工厂于2015年投产,主要加工竹筷、竹签等竹制品,年产值1000多万元。竹农将楠竹拉下山就能加工,自己还进厂打工赚钱,月薪3000多元,一举两得。
至2020年,该县楠竹加工企业发展到40多家,楠竹加工率达七成以上,有的地方还涌现出一些楠竹专业乡镇、村组。
十都镇有楠竹面积9万亩,现已发展鸿都竹制品、兄弟竹木加工、平昌竹制品等楠竹加工企业20多家,不仅当地楠竹基本实现加工后销售,还引入茶陵、井冈山等地的楠竹进行加工,成为湘赣边楠竹加工中心。如今,该镇群众近五成收入源自楠竹加工。
精深加工让楠竹“破茧成蝶”
近日,位于大院农场的欣臻竹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被机器“吃”进去的楠竹,经过打磨、打眼、组装等多道工序后,摇身变成竹家具、竹篮、竹勺等竹制品。这是该公司去年投资5000多万元打造的竹制品深加工项目,产品畅销国内及东南亚国家。
楠竹加工,增值是目的。由于当时该县楠竹加工大多处于竹筷、竹签等粗加工阶段,附加值不高,炎陵县为此出台激励措施,引导楠竹加工企业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型,使其尽可能发挥最大价值。业内人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根楠竹粗加工成竹筷、建筑模板、竹签等产品,增值2倍左右;将其深加工成竹碗、竹刀叉、家具等产品,则可增值4倍以上。”
过去,炎陵县凌峰竹业有限公司一直进行竹筷、竹帘、竹签等粗加工,附加值不高,效益上不去。去年,该公司投入1000多万元,引进新技术,进行产业转型升级,计划转产竹刀叉、竹碗等高附加值产品。近日,其新建的6000余平方米生产车间全部完工,正着手新上2条自动化生产线,计划今年5月之前投产。
“竹子浑身是宝。”楠竹加工中,该县发现一些楠竹被加工后,剩下不少尾巴、枝条、锯末等废料,若不利用,很是可惜。该县积极鼓励废材利用,大力发展竹炭、牙签等加工,对楠竹“吃干榨净”。
近日,炎陵县老炭翁责任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利用专用设备将废竹粉碎后烘干,压制成竹炭状。“接下来,这些竹炭坯子,要通过传送带,运送到一旁的高温炉,经过850℃高温,历经12天烧制成木炭,就可以装箱外运了。”该公司董事长兰才文介绍。
以前,该公司专门加工竹筷、竹刀叉等竹工艺品,后来组织人员将本县及周边茶陵、攸县、安仁及江西等地的竹废料收购起来,年达4万余吨,加工成生物竹炭,销往东三省及俄罗斯、韩国等地。
现在,这种专门加工楠竹废料的企业,炎陵县有10多家。从楠竹抚育、初加工、深加工再到废料加工,炎陵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炎陵县林业局产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尹亿发介绍,截至目前,该县发展楠竹加工企业51家,其中年产值过千万元的有19家,过百万元的32家,产品涉及竹地板、建筑模板、装饰板、刨切板、家具、工艺品等60多个品种,其“老炭翁”“中冠”“竹万丰”等品牌竹制品蜚声省内外。
竹笋“变身”14道美食
近日,炎陵县沔渡镇的山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罐头生产车间,新鲜冬笋经过剥壳、洗净切片、装罐消毒等工序后入库,被工人们加工成清水笋罐头。
该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冬笋、春笋加工成清水笋罐头、即食竹笋、预制菜等,年产量3000吨以上,现已成为广东等地商超抢手的“绿色食品”。
通过楠竹低产改造,炎陵县不仅楠竹产量大幅增长,竹笋产量也大增,年产量达6万余吨。为了让竹笋加工增值,该县改变过去只卖鲜笋的传统习惯,瞄准市场需求,大力引进技术进行竹笋加工。
策源乡的到坑楠竹培育专业合作社利用传统的制作工艺、现代化杀菌技术进行竹笋加工,在保证了原生态、纯绿色、无污染的同时,以自身品质提高了笋制品的附加值,产品远销国内外。
“我们的笋干生态、绿色,卖相也好,早在年前就联系好了广东买家。”该合作社负责人介绍,加工厂的建成,不仅加工增值,还通过请人务工、收购鲜笋等,带动了周边数百农户增收致富。
如今在炎陵,竹笋加工企业达20多家,还有大量加工玉兰片、火笋干等笋制品的作坊式加工厂,将竹笋加工成14种产品,让竹笋亩均产值由原来几百元增至上千元。
该县有关部门工作人员介绍,竹笋被加工成玉兰片、笋干,增值1倍左右;加工成即食竹笋、罐头等,增值2倍以上,成为国内外市场的“宠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