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铺底色 幸福有成色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毅

    “以前看病要坐车去城里,加上排队挂号,费时费力,现在村里就能看好”“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城专家提供的优质医疗服务”“村卫生室就能医保门诊报销”……提及近年来醴陵乡镇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百姓赞不绝口。

    悠悠民生,健康为重。醴陵市坚持“以基层为重点”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聚焦硬件投入、软件提质、能力提升,整合资源,推进技术、人员、服务下沉,着力推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突破,让乡村百姓“病有所医”变“病有良医”,绘就乡村全面振兴的“健康画卷”。

    医疗资源“请进来”

    费用减下去

    “原来只知道有醴陵籍的专家教授在城里医院坐诊,没想到现在下到乡卫生院来了,在家门口就能看专家门诊,省时省钱。”前不久,醴陵市枫林镇金狮村村民蒋女士因风湿性心瓣膜病术后复查,恰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主任医师宋逢林来当地卫生院坐诊,在家门口就完成了拆线换药,满意地说道。

    这是醴陵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惠民生的一幕。2016年,从当地百姓看病就医舍近求远的现实出发,加之了解到湘雅医院有80多位醴陵籍专家、教授、医护人员,醴陵启动“湘雅乡情·专家醴陵行”活动,把名医“请进来”,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省级优质医疗资源。

    “在镇里医院动手术,省了4万多元。”醴陵市白兔潭镇村民刘先生逢人便夸家乡医院好。原来,此前他因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简单服药无济于事后到湘雅附一医院就医,诊断为消化性溃疡伴幽门梗阻,医生告知其要手术治疗,费用超过5万元。家境困难的他心疼钱,执意回家。后来,其家人得知有专家到白兔潭镇中心卫生院坐诊,治疗费用2万元以内。“手术报销后才花5千多元,家人陪护也方便。”刘先生说,现在看病再也不用舟车劳累。

    9年间,“湘雅乡情”的服务阵地由最初的公立医院,拓展到了民营医院;由位于城区的医院,延伸到了地处镇域的基层医疗机构,“大病不出市、小病不出镇”,在醴陵已成现实。

    其间,245名省内外专家走进醴陵,共进行坐诊13455次、讲座1006场次、手术6180次、医疗救治11.16万人次,惠及醴陵及周边县市群众22.64万余人,直接为群众节省医疗费用7133万余元。

    基层医疗“强起来”

    家门口“看好病”

    诊疗区整洁有序,急诊科、内科、血液净化科等科室齐备,32排螺旋CT、彩超、DR、腹腔镜等医疗设备齐全,不仅能看小病,还能做手术……在醴陵白兔潭镇、泗汾镇等地中心卫生院,医疗条件令人眼前一亮。

    醴陵市现有乡镇级医疗机构31家、村卫生室398家。近年来,该市补短板、强弱项、固根基,不断拓展乡镇卫生院功能,加强医护人员和其他卫生技术人员配置,提升其服务水平和能力。

    与此同时,该市积极探索县域医共体建设模式,以区域优势作支撑,以创新发展为契机,逐步形成2家三级医院,联合5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与22家基层医疗机构“大手拉小手”,建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二、三级医院医疗服务,门诊和住院患者满意度分别达96.57%、95.03%。

    “镇卫生院做手术,一不要等,二是离家近,关键是费用低,效果蛮好。”今年84岁的朱某家住醴陵石亭镇长塘村,在醴陵市中医院神福港分院完成了胸膜腔穿刺置管引流术,如是说道。在这里,还能实现对危急重症初步处理、长期慢性病防治。

    村卫生室是最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是医务人员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前沿。走进板杉镇擂鼓桥卫生室,诊疗室、观察室、治疗室、药房等布局合理。来到孙家湾镇西岸村卫生室,各类常用药物种类齐全,基本医疗设备摆放整齐。

    该市一体化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从一间间简陋房屋到标准化场所,从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老三样”到血氧仪、雾化吸入器等先进医疗设备,从赤脚医生到专业技术人才,医疗设施设备及医技水平等不可往日而语,且均实现门诊统筹报销。

    目前,醴陵在岗乡村医生422人,平均年龄48.33岁,其中大专学历占比近30%。去年,该市分片区对这些乡村医生开展为期不少于1个月的“理论+实践”培训,提高其常见病和多发病诊治能力,更好地满足农村居民医疗需求。

    “现在看病可方便了,不仅有家庭医生定期上门,而且常见病基本不出村就能治好。”村民们不约而同地感慨。

    “病有所医”是每个百姓最朴素的心愿。醴陵市将持续改善基层办医条件、稳定基层医生队伍,推动医疗机构上下通畅、横向联合,让群众健康更有“医”靠。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