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口纷纭汆溪村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汆溪村入口醒目的牌楼

    文志勇

    瓷都醴陵白兔潭镇,有个名气很大的汆溪村,拥有四块国字号招牌,分别是全国优质稻高产稳产基地、全国粮食种植科技示范基地、湖南省首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及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其村级主干道入口处更是竖起了一座题为“中国汆溪”的醒目牌楼,令人印象深刻。

    且慢,这个“汆”字怎么念来着?如果去度娘或查字典,“汆”字只读“cuān”音,其义是指把食物放在沸水里稍微煮一下,如“汆汤”“汆丸子”等。但对当地人来说,其读音及含义就完全不同了。汆溪村民有他们醴陵上东乡独特的方言土语,把“汆”字念为“mì”音,“汆溪”则寓指“一个有美丽的水鸟云集嬉戏、清清溪流流淌的地方”。

    汆溪村位于白兔潭镇牛形山下,毗邻白市集镇,106国道及渌江支流澄潭江穿村而过,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是醴陵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当地老年人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怀旧心理,习惯称这里为“汆(mì)鸡垅”。这有什么来历呢?听当地老人讲,很久很久以前,这个依山傍水的村庄溪流遍布、田野广阔,经常有一群群名叫“汆(mì)鸡子”(有的也叫“汆水鸟几”)的水鸟在水面翔集,因而把这一块有鸟有溪又田野开阔的地带称之为“汆(mì)鸡垅”——“垅”在醴陵的通俗讲法,大意为“水田多且地势平坦开阔之地”——大约当时的乡民不知这个“mì鸡子”的“mì”字怎么写,就想当然地认为既然鸟一看见人来了就没入水中躲藏起来,就用“入水”这个“汆”的会意字代替好了,因为用的人多了,久而久之,就把这个字和音固定沿用下来了。查阅汆溪村李、张、彭等姓氏族谱,均注明这个村庄自明洪武初以来一直叫“汆鸡垅”。

    民国版《醴陵县志》中,共有7处载有与汆溪村相关的资料。如卷一载“汆鸡垅,属清正乡第四保”;卷六载“李姓总祠在县城,其落业世居地点之一的汆鸡垅,始迁祖籍在江西吉安,于清康熙间迁醴,当时有人口22人,宗祠一所,存四修族谱”,又载“张姓始迁祖万和,原籍在江西宜春,于明洪武初迁醴,落业世居地点在洙塘陂,分支地点在株抱樟、汆鸡垅,时有人口623人,有宗祠一所,存四修族谱”;卷十载“水浒庙,在治东汆鸡垅,距城62里,清咸丰间建”……这些资料足以明证汆溪村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一直叫“汆(mi)鸡垅”,而非“汆溪”。

    1949年8月,醴陵县区划调整,汆(mì)鸡垅的名称依旧。1950年2月,醴陵县开始建立乡村政权。至5月,划全县为11区1镇154个乡7个居民委员会,汆溪村属一区中的18个乡之一,定名为“汆溪乡”。当时改“汆鸡垅”为“汆溪”的原因,可能是乡区领导认为“汆鸡垅”这一名称粗俗土气,故据其谐音改为典雅且富有诗意的“汆溪”之名。从此,“汆溪”这一村名就固定沿用到今天。只是,就我个人感觉而言,“汆溪”这一村名雅则雅矣,却似乎少了一点地方特色和历史底蕴。1956年5月,全县250个乡镇并为46个乡,汆溪、古塘等7个乡镇并为白兔潭乡。1958年9月,撤销乡镇建制,成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汆溪叫汆溪大队。1984年,改变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汆溪大队改称汆溪村。此后40年来,全县(市)虽有几次大的区划调整,汆溪村的名称却一直未变。

    1981年,当时的醴陵县地名普查办公室根据国务院、中国地名委员会及省、地地名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在全县开展地名普查工作,将地名资料进行全面归纳整理,并于1983年11月汇编成《醴陵县地名录》一书。为了尽量做到字、音、义规范一体,书中以湘方言“沕(读mì音)”代替“汆”字,定“汆溪大队”为“沕溪大队”。但此举并没有得到汆溪当地人的认同,地方上日常用文及村委会牌子、公章,仍坚持使用“汆溪”这一传统字样。

    其实,当时醴陵县人民政府以“沕”字代替“汆”字,是有据可依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里载:“沕,mì,深藏的样子。贾谊《吊屈原赋》: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深藏以自珍。”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湘方言考释》(彭逢澍主编)里对“沕”的注释为:“沕,mei或mi音,潜入水中。射沕(mi)子(益阳、娄底、长沙方言);沕(mi)鸡子(长、娄方言),一种善潜水的水鸟。”醴陵自西汉以来,曾长期隶属于长沙地区,地方方言与长沙方言部分近似也属正常。这样字、音、义协同一体,应无不可。1995年版《醴陵市志》就采纳了这次普查成果,使用“沕溪”的写法。查1998年版《萍乡方言词典》(李荣主编)也有词例:沕(mi音)鸡(仔),水禽,体小如雏鸡,捕食鱼虾,也叫“沕水仔”。但2005年版《醴陵市志》,为了尊重当地镇村两级的意愿,还是重新恢复为“汆溪”,当然我们醴陵人还是把“汆”字读为“mì”音。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