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陵景区一角
阿贵
一
从走进学堂的第一天开始,老师们就反反复复地教导——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
由此,这个概念在我们的灵魂深处便日胜一日地成了一种信念和信仰。我们为之激动,我们为之自豪,因为我们的始祖是如此的神圣与伟大,尤其是炎帝神农氏爱民如子,亲身为民尝百草,因误尝断肠草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只是,我曾经一度以为炎帝与黄帝离自己是如此的遥远,不仅他们的故事经常乐于藏在晦涩的典籍里,就连他们的遗迹也似乎喜欢躲在远距离的黄河边。
却原来,“圣陵”就在“圣山”中,炎帝五千多年来就一直安睡在乡邻们的身边,他的陵寝于我而言近在咫尺。
神州第一陵的“圣陵”——炎帝陵,他就躺在中国革命的“圣山”井冈山的怀抱里。
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讲,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包括江西省的宁冈县(已并入井冈山市)、永新县、莲花县三县和遂川县、吉安县、安福县的部分,以及湖南省的酃县、茶陵县,而宁冈县是今天井冈山市的一部分,酃县则为今天的炎陵县。
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说,井冈山地处长江以南和南岭以北的罗霄山脉中段,按目前的行政区域应分属江西省的井冈山市、永新县、莲花县、遂川县和湖南省的炎陵县、茶陵县,只是井冈山的核心景区在井冈山市。
炎帝陵,便位于井冈山西麓的炎陵县鹿原镇鹿原陂,它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寝福地,也是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二
据传,炎帝南巡,在为百姓治病时,因误尝断肠草而亡,“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炎陵县,原名酃县,古时曾属于茶陵县。因“邑有圣陵”,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改酃县为炎陵县。
炎帝陵,早在西汉时就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唐时,陵前曾立寺,时有奉祀,炎帝陵开始有了官方的祭拜。宋时,官府奉诏建炎帝庙,设守陵户,依例祭祀,官方开始主导炎帝陵的建设、管理与祭典。此后历朝历代,除了民间百姓的自发祭奉,官方始终在炎帝陵的奉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中国成立后,炎帝陵得到了进一步的保护与重修,国务院将炎帝陵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更是亲笔题写了“炎帝陵”陵款。
或许,“圣陵”在侧,灵气聚之,地亦吉祥。炎帝陵所在的井冈山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块风水宝地和人文福地。
这里自然风光秀美,五百里井冈处处皆是奇峰秀水;这里长年风调雨顺,山间物产丰富,百姓安居乐业;这里历史悠久,文风昌盛,秦时即置庐陵县与茶陵县,庐陵“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写春秋”,茶陵亦素有“四相文章冠两朝”的美誉。
或许,“圣陵”在侧,冥冥之中,天亦护佑。炎帝陵所在的井冈山,曾经在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时候,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在这里形成。
当年,毛泽东同志带领秋收起义部队一进入井冈山地区,就犹如获得神助。在莲花县喊出了“高滩不散摊”;在永新县完成了“三湾改编”;在宁冈县与袁文才进行了“大仓会见”;在炎陵县的水口镇,第一次将党支部建在连队,开创“党指挥枪”的基层实践;在炎陵县十都镇,率部接应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部队,朱、毛两位伟人第一次会面握手;在茶陵县建立了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工农兵政府;最终在井冈山地区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从此开始迈出了新的步伐,中华民族自此开始看到了新的曙光。
三
炎帝陵在炎陵,民间其实也有不同的声音,北方居然还有若干的炎帝陵。
北方乃炎帝的故里,南方才是炎帝的安息地。这个共识应该没有太多的必要去浪费口舌进行无谓的争议,更没有太大的必要去花费精力搞所谓的考证。
从生活之常识看,炎帝南巡在湖南境内因误尝断肠草而身亡,千里之遥,山高路远,当时根本就没有那个条件和可能性运回北方故里去安葬。炎帝就地安葬,虽是无奈的选择,却也是最好的选择。
从始祖之胸襟看,南北皆华夏,天下皆子民。炎帝神农氏,胸怀天下,一心为民,来到南方本就是为了帮助南方的百姓,他当然希望死后能够长眠在倒下的地方,继续护佑一方平安。
从民族之情感看,南方人都希望炎帝陵就在炎陵。北有黄河,南有长江;北有黄帝陵,南有炎帝陵。南北归一,华夏一统,如此多好。
炎帝始祖,厥功至伟。北方故里,建祠立庙,以兹纪念,其情可表;南方安息地,寝陵居此,奉香以祀,更是理所当然。
华夏儿女,慎终追远,不忘来路,不惧归途,故而源远流长。
井冈西麓是炎陵。“圣山”之中有“圣陵”,此地焉能不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