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株洲如何寸土生金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娜

    通讯员/郭淑珍

    “开展土地资源‘一地一策’调查利用,完成集体土地征拆1.04万亩。”

    在刚刚闭幕的市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组数据惹人注意。

    土地是命脉,是未来。每一寸空间要素在“进”“退”之间,都蓄势生长着下一个城市能级晋档升级的新支点。

    株洲如何做活土地文章?如何唤醒沉睡的存量土地?一系列背后,知株侠能找到哪些深意?

    留足15年发展空间

    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如何更好地向“土地存量”要“发展增量”?

    株洲给出答案:在严守耕地红线前提下,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构建节约集约用地新格局。

    去年3月,《株洲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发布,“保障”“优先”成为高频词。

    比如,聚焦事关城市能级提升各个方面的优先、积极保障:优先保障基础设施、民生、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国省市重点项目用地;积极保障“3+3+2”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空间,整合提升株洲高新区、株洲经开区等产业园区,全力支持科技创新空间。

    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则优先于产业的发展,即向园区倾斜,将有限的土地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重大项目倾斜。

    从中,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株洲路径”显而易见:推进产业向重点发展园区集聚,引导零星工业用地减量化,稳步提升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和效益。

    也给出了节约用地理念的最好回答:2024年,规划引领下,株洲依托主导产业和“一主六片多组团”空间结构,助力园区调区扩区,累计为3个园区增加产业用地3.4万余亩。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规划管理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规划引领激发了城市资源开发利用创新活力,《规划》为株洲留足了15年发展空间。

    让土地等项目

    产业项目建设,土地是最重大保障。

    在去年“重大项目攻坚年”活动中,知株侠注意到一组数据:2024年,全市产业用地“标准地”出让率达90%,其中市本级产业用地“标准地”出让率100%。

    何为产业用地“标准地”?就是在完成相关区域综合性评价基础上,带着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容积率、亩均税收、亩均产值、科研经费投资强度、环保标准等控制指标出让的国有建设用地。

    在知株侠看来,“标准地”出让模式,就是在企业进场建设前,相关部门将具备动工开发所必需条件办理到位,让企业轻装前行,从而从实处为企业降本增效。

    市自然资源局土地管理团队相关负责人打个比方,当一家企业想在园区投资,只需从工业项目“标准地”平台寻找合适地块,找地、签协议,办证环节前置,实现“签约即供地,拿地即开工”。在此前,相关园区已经超前完成“标准地”管理区域的地震安全、地质灾害危险等事项集中评估评审,并形成整体性、区域性评审结果。

    株洲高新区新能源特种线缆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是2024年全市首个“标准地”的受让方。该项目负责人告诉知株侠,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风起云涌的当下,企业选择在株洲扩大新能源汽车车内线、充电线等产品产能,正是基于这座城市的产业生态,“‘标准地’交付,让我们对株洲的好感更足。”

    不让寸土“躺平”

    激活发展增量的另一条路径,来自盘活存量。

    就拿土地资源来说,通过激活存量,重新整合要素资源,从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那么,该如何去盘活这些资源呢?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了土地资源“一地一策”调查利用。该项政策,即通过调查盘清土地“家产”,盘活存量用地,从而向存量要空间、要效益,着力提高经济密度和投入产出效率。

    在知株侠看来,这项政策更关键的是在“活”字上做文章,通过精准施策,找到它们的闪光之处、潜力所在,让每一块土地都“用得其所”,从而形成土地资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发展。

    去年,株洲率先开展土地资源“一地一策”调查利用,创新推行低效工业用地盘活和1.5级土地开发,实施过渡期政策,稳步推进土地节约高效利用,园区“三类地”已累计处置1.554万亩,处置率96.53%,位居全省前列。

    在株洲高新区,某LED项目总面积179亩,闲置134亩,受疫情影响及国际原材料大幅度上涨影响,无法筹措资金导致项目暂停施工。该区采取“转让开发建设”的方式,先行转让至高科集团旗下建设公司,根据企业建设需求进行开发,先租后让给企业。

    “政策要有现实针对性,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好地要用在好项目上。”市自然资源局和规划局局长徐业伟说,“如此,株洲产业提升、城市高质量发展,才有足够现实支撑。”

    效果立竿见影。2024年,株洲处置存量商住用地28宗1332亩,房屋资产7.3万平方米,盘活金额44.05亿元。

    知株侠期待,挖掘更多存量土地的潜力、优势,让更多好产业项目,在株洲落地生根、开枝散叶。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