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岳为炎帝陵做了啥?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黄建林

    薛岳(1896—1998)原名薛仰岳,字伯陵,绰号“老虎仔”,广东韶关市乐昌县九峰镇小坪石村人,军事家。抗战时期指挥过四次长沙大会战,为中国近代著名的百战名将之一。

    1938年底,武汉失守后,薛岳代理第九战区司令长官。1939年薛岳为避免省政府遭受日军涂炭,计划将省政府迁到炎陵办公。他亲临炎帝陵,并在山上伐木建造了大批住舍,构筑了防空洞和碉堡,修通了酃县(今炎陵县,下同)境内坪形至炎帝陵的9.44公里公路。

    1939年9月,薛岳指挥第一次长沙会战。日军6个师团在100多架飞机和300多只舰船配合下,从赣北、鄂南、湘北分兵6路向长沙进犯。薛岳调集21个军、52个师的兵力,分别部署在赣北、鄂南和洞庭湖畔,以阻止日军从侧面进攻。他采取“后退决战”“争取外翼”的作战方针,将主力置于新墙河、汨罗河、捞刀河和浏阳河等正面战场,重点放在两侧山地。会战打响后,经过20多天的战斗,日军遭到惨败,伤亡4万多人,其中包括少佐以上军官40余人。长沙会战首战告捷,日军一时暂缓进攻长沙。

    薛岳有了较长的战时休整机会,他便于1940年着手全面整修炎帝陵陵殿。薛岳组织人马在炎陵山西北边的皇岭背和井水坳两处种植林木264亩。造林竣工,薛岳在皇岭背建造了一座六角亭子,命名为“林子超先生纪念亭”,并亲自书写“林子超先生纪念林”隶体榜书,刻于石碑,竖立在亭子中央。现在,我们在炎帝陵大殿的行礼亭左厢房里看到的,落款“薛岳敬题”的碑石,就是这块石碑。

    1941年9月10日,炎帝陵大殿的整修工程全面竣工。19日,薛岳主持省府第241次常委会,会上通过了酃县县政府《关于将县名改为炎陵县的提案》。但是,就在这个时候,长沙的战情发生了变化。9月下旬,日军以十一军为主,派遣4个师团及两个独立旅团,共约15万人,在100多架飞机、200多只舰船支援下,分兵两路,第二次进犯长沙。薛岳调集了17个军共20万兵力,在正面进行“后退决战”的同时,将7个军部署于东侧山地,实施侧击,牵制敌人。而在10月10日,薛岳仍然按照原定的计划,派省政府秘书长李扬敬率员,分乘10辆小车,到炎帝陵举行祭祖大典。同时,他亲自撰写《重修炎帝陵记》一文,泐石刊刻于炎帝陵大殿内。这块碑石至今还保存在炎帝陵大殿行礼亭左厢房之内,供后人参观研赏。

    《重修炎帝陵记》不仅简单概述了炎帝陵的历史渊源,更主要的是表达了薛岳纪念长沙首战大捷的豪情,表达了薛岳崇敬炎帝神农氏创始农业的伟大功德和为炎帝陵正名的良好意愿:“时缮葺炎帝陵庙讫,且立庙碑矣。或谓天子冢,秦曰山,汉曰陵,而炎陵旧碑但称墓,宜别立一石,以正名焉。岳曰‘唯’。”他说:“而我国愈战愈强,卒使寇无如我何,若《易·大壮》所云:‘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者,以我地大物博足自给,而足食所系尤要也。其所以足食,则农业立国使然。而农业立国,又实我炎帝创始也。不宁惟是,湘为大西南门户,尤富米,西南数省取给焉,是湘又西南仓廪也。”还表达了薛岳身沐祖德、保家卫国、抗战到底的决心:“岳荷炎帝余泽,捍卫湘土,饮水不思源,何异数典忘祖乎?此尤岳必立陵碑之微意也。”

    祭典甫过,碑文尚新,薛岳麾师鏖战,经过逐次抵抗后,诱敌深入汨罗河、捞刀河伏击地带予以重创。最后,日军被迫逃回新墙河以北原据点。薛岳所率国民党军队取得了第二次长沙会战的胜利。薛岳“捍卫湘土”的“微意”再次得以遂愿。

    1942年,鹿原小学、茶陵育民中学、衡阳扶轮中学等学校先后搬迁到了炎陵山。这年1月,第三次长沙会战又歼敌5万多人而取得巨大胜利。到1945年,省府还没有来得及搬迁到炎陵山办公,抗战全面胜利了,搬迁到炎陵山的各学校又逐渐搬回原地复学。

    碑文树立,虽然一度曾遭世事烟尘蒙覆,但是,它所记录和传承出来的薛岳先生崇祖敬祖、保家卫国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依然光芒璀璨。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