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伟平
湘山之于炎陵,是名山,既因其秀美风景,亦因其悠长的历史,更因其丰富的文化意蕴。
从位置看,湘山地处城西,县志有载“在县西一里”。此处的县西一里,当是以古城为界而言,因为古城有城墙和城门,炎陵古城西门为安济门,一里应该是指从西门到湘山的距离。
如今,县城早已扩大,湘山已然在城中了。从高度说,湘山之于炎陵县城当属高山了,县志称赞曰“登临俯瞰城中,了如指掌”。虽然其海拔最高亦不过300余米,但除了北边的青台山和笔架峰外,县城南面和东面附近都没有更高的山,故此湘山则显得高耸且突兀。从形态言,湘山恰似一条倒卧的巨龙,山顶的三座山峰自西到东延绵相连,龙头在西,面向河漠水和草坪河之交汇处,扼守自西入城之要隘,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自古就有“天然城垣,西廓钥匙”之称。1928年4月,毛泽东亲自指挥的一场战斗,就是选择在这里设伏阻击,成功打掉了敌军两个团,创造了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工农革命军以少胜多的战例。龙背在东,是湘山最高处,似巨龙高高隆起的脊背,给人以雄伟壮阔之气势。
从景色观,湘山俊秀雄奇,自古以来不乏美誉,古县志把“湘刹夹流”列为古酃县八景之一,赞其“孤峰拔起,二水夹流”。古文人对其更是溢美有加,早在元代,就有牛良佐的“当时谁辩娲皇手,培塿千山出此峰”的赞誉,后来又有清代诗人陈祖复“一峰秀出拱城西,曲迳勾连客欲迷”的称颂,等等。时至今日,湘山依然古木参天,“苍松繁荫,碧流萦绕”,峰叠峦嶂,林木蓊郁,古道幽深,已成为省级森林公园,是居民游客闲暇假日休闲避暑之胜地。
湘山有美丽的传说,相传此山原是洞庭湖龙太子的身躯所变。山上也是佛教圣地,寺庙香火极旺,和尚达数十之众。每到月圆之夜,寺内和尚便驾湘山顺河漠水而下,入洣水进湘江,到湘潭看戏,天亮之前又返回到此。久而久之,他们的行为被当地老百姓发现,担心这块风水宝地走失,即着人修造宝塔以镇之,山至此而安定。由于看戏之处是湘潭,所以后人便将此山取湘潭之“湘”以命名为湘山,塔亦名为湘山塔,而和尚主持的寺院亦称为湘山寺。这个美丽传说,寄托了山城百姓对湘山的美好愿望,因为,凡跟龙有联系的地方必是人杰地灵之处。
湘山之名起自何时,后人已无从知晓,但它还有一个名称叫吾登山,却是明确无疑的。县志记载,明嘉靖四年(1525)由知县易宗周更名,且在清代刘武枚的《游湘山赋》和段佐朝的《环酃皆山赋》中皆有佐证,“易吾登兮易宰,今仍旧兮称名”“由是而西,月岭亘地,吾登层塔”,只不过吾登之名应当流传的时间不久,而湘山之名却传之后世,至今沿用。至于易知县为何要改湘山为吾登山,缘由已无从知晓。查阅史料,易宗周本为广西临桂人,在酃县任知县有4年之久,在其任内主持修纂了酃县建县312年的第一部《酃县志》;重修了炎帝陵殿,将其易名为“圣容殿”,并于殿旁修建了“奉圣寺”;古酃城墙也是在其任内竣工。由此可见,他还是做了些事的,因此,改湘山为“吾登山”自然是有其道理的。
湘山亦是佛教圣地,也可以说湘山之声名于外应当源起于山上的古寺古塔。湘山古塔,有资料表明其始建于宋代,初名“永怀塔”,后亦名文塔,位于西峰之巅,建筑系阁楼式空心结构,六角七级,铁葫芦顶,连基座至塔顶,共九层,高约15米左右。入口门楣镌刻有“湘山宝塔”四字,门联原为“文开一峰见,塔旁九霄明”,门两侧有“八仙过海”等浮雕。县志记载,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邑绅罗汉章出资增建二层,由此知之,在此之前,塔高当为七层。1984年10月,古塔被株洲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县人民政府曾予重修,新嵌门联“月携塔影天河去,风载琴声鹿原来”。
湘山寺位于塔旁的左侧,县志记载,明朝万历丁巳年(1617)由罗一甲修建,并置田土供香火,清朝康熙、雍正年间均有重修,道光年间罗汉章再次修缮。但若仔细考证,则发现,其实寺修建的时间应该更早,即使不是宋代,也应该不至于晚至明代,因为早在元代就有时任常宁知州的牛良佐写过一首《湘山寺》的律诗,诗中有云“好事何年开佛寺,野僧寻隐得灵踪”。从诗中可以发现,作者也不清楚寺庙建于何时。寺庙的建造时间应当更早,如果跨朝代的话,应是在宋代。
如今,古塔依旧,古寺已改建为观音殿,每逢初一十五虔诚的信徒从四面八方前来叩拜祭祀,香火很是旺盛,这可能跟观音娘娘灵验有关吧。
今日湘山,风景依旧,更增加了文化的厚重。西峰除了古塔古寺,又新建有五子庙,神农天子、钟馗才子、孟姜女子、铁头太子、罗浮孝子五位炎陵圣人奇人的塑像供奉其中,供人祭拜;中峰已成为红色文化的展示区,烈士陵园、纪念碑、纪念馆、接龙桥战斗旧址、名人园等一一数说着红色炎陵的辉煌;东峰的知青阁则把当年上山下乡青年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永久铭记在炎陵人民心中。
湘山如画,值得细细品鉴,身为湘人,尤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