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邹怡敏
通讯员/陈柱波
油茶是重要的林业资源,是乡村振兴和联农带农的富民产业。近年来,渌口区积极推进“林长制+油茶”,在全市率先开展“房前屋后一亩茶”行动,同时,坚持示范带动,打造“南洲忆”山茶油区域公共品牌,推动林业产业与民生改善深度融合,促进“生态美”与“百姓富”有机统一。
用好“方寸之地”
培育庭院经济
12月29日,走进龙潭镇太田村太车组,村民万白科正在给屋后的油茶苗除草培土。万白科现年75岁,年收入不到1万元。去年,渌口区林业局免费为他提供400株“湘林210”三年生良种油茶苗,并安排一名技术人员指导,环绕其住宅种植油茶5.7亩。“现在油茶苗长势不错,有望两年后进入产果期。”看着郁郁葱葱的油茶苗,万白科眼含期盼。
渌口区是全省林业大县(区),有林地面积86.5万亩,经过多年持续造林,适林面积已不足以支撑未来5年新造林7000亩以上的实际需要。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率不断提高,渌口农村农户房前屋后有大量闲置空地,农村留守老人和妇女、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希望扩大家门口就业增收渠道。
如何利用好这些“方寸之地”?该区积极探索“林长制+”模式,在全市率先开展“房前屋后一亩茶”行动。区林业局无偿安排“湘林210”三年生良种油茶苗10万株,在龙潭镇9个村实施房前屋后油茶新造试点,并安排3名技术人员提供整地、打穴、施肥、栽植和定杆修剪等方面的技术指导。
这一惠民措施大大激发了村民的参与积极性,大家“见缝插针”,不仅让乡村绿了,也让自家庭院美了。两年来,龙潭镇共完成“房前屋后一亩茶”油茶新造2000亩,涉及农户1800户,超过全镇农户数量的30%。油茶达产后,每户可望实现产油30公斤以上,房前屋后的“边角资源”成为增收的“风水宝地”。
目前,该区其他乡镇正在进行适种农户摸底、宣传发动和规划编制等前期工作,计划未来2到3年,将在渌口区全域推广。该区还将借鉴林下套种的成熟经验,引导农民在油茶树下套种黄精、松茸等经济作物,套养鸡鸭鹅等家禽,发展“房前屋后一亩林下经济”。
坚持示范带动
打造油茶品牌
“亩产鲜果826.32公斤,折合茶油51.6公斤。”10月27日,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油茶研究所组织技术人员来到朱亭镇金福村千亩油茶基地开展测产工作,随着技术人员报出一串数据,现场传来一阵欢呼。
金福村油茶基地地势平缓、光照充裕,土壤疏松肥沃,排水性能较好,非常适宜油茶培育种植。2021年以来,湖南山哺园林苗木有限责任公司对金福村油茶基地进行垦覆,对油茶树进行整形修剪。今年还在基地应用水肥一体化设施252.1亩,助力油茶产量提升。2023年,基地亩产鲜果620.1公斤,今年测产增幅超过30%。
这一基地提供长期就业岗位30余个、季节性岗位90余个,年发放工资100多万元。同时,公司每年赠送1万株油茶苗给周边村民,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并以合同形式承诺以高于市场价6元/公斤的价格收购村民的茶籽,带动金福村200多户村民参与,带动周边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新造油茶超过500亩。
渌口区现有油茶40万亩,约占林地总面积的一半,每年可提供优质茶油200余万公斤。该区先后与国家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南林科大、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校建立技术合作关系,选育油茶良种,共建高产油茶示范基地。同时,成立区油茶产业协会,扶持、培育骨干油茶企业、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探索“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等发展模式,湖南渌之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20多个村签订油茶籽供应协议,解决销路问题。
目前,渌口区拥有500亩以上油茶基地10个、千亩油茶基地2个,培育出“南洲忆”山茶油区域公共品牌和醉问香、山哺、膳源、岳峰鲜等6个本土茶油品牌,建成“南洲忆园”油茶文化展示陈列中心、南洲忆山茶油仓储中心和精加工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