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救家庭向张豪鑫(左3)送上表达心意的锦旗(资料图)。 通讯员供图
陈锃(中)接受芦淞区文明办表彰。 受访者供图
王吕初(王安良儿子)、王浩父子与几位恩人拍“全家福”(前排从左至右分别为卿中华、彭新初、杨富生、刘全生、王吕初、钟英雄,后排左二为王浩)
志愿者何梦花和出租车驾驶员一起搀扶老人下车。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杨凌凌 摄
宋帅华在雨中,一趟趟背着学生蹚水过马路。 天元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从左至右依次为许浩然、马皓轩、陈涵。 受访者供图
刘琪琳在市中心血站捐献血小板。 受访者供图
孙利球(右)带谢尔珍看病。 受访者供图
蒲勇华以无偿献血的方式度过自己的第15个教师节。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易楚曈 摄
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员晏伟正在制备血液制品。 受访者供图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廖智勇 姚时美 整理
微光汇聚成炬。2024年,又有一批平凡人以不平凡的事迹感动无数人,他们中有一把拽住轻生少年的陈锃,有通宵制血挽救垂危孕妇的袁麒辉、晏伟和蒋超,有演绎现实版《落叶归根》的攸县籍农民刘全生、杨富生、彭新初、卿中华和钟英雄……善举频频,折射出一座城市的爱与文明,令人心中暖意升腾。
良心、大爱从来都不抽象,而是以一个人行善照亮一个角落、一群人行善温润一座城的善举,时时演绎,汇聚成磅礴的正能量,推动社会向善向上。
一年来,凡人善举在株洲不断上演,感动、温暖大众,激励社会从善如流,创造了一个爱意融融的幸福株洲。
关键词1见义勇为
张豪鑫:不畏艰险 雪夜连救4名落水者
2024年2月5日晚,“00后”小伙张豪鑫驾车途经醴陵市国瓷街道土珠岭村时,看见附近一处池塘中,有灯光闪烁。他顿感情况异常,连忙下车查看,只见离岸约3米处的水中,一辆白色小车只剩车顶露出水面,车里传来微弱的咳喘、呼救声。
顾不上严寒,张豪鑫迅速从车子后备箱内找到几块泡沫板,他抱着向落水车辆游去。游到近前发现,车内4人被困,其中还有1名小女孩,受困者个个满脸惊恐。
情况危急,张豪鑫用力将车后挡风玻璃砸碎,先救出孩子,送至岸边,又转头游回车旁,拼尽全力拉开车门,帮助另外3名被困人员解开安全带,让他们趴在泡沫板上,张豪鑫奋力将三人拖向岸边。待4人成功脱险,车子已完全沉入水底。
未入军营,先铸军魂。张豪鑫是2024年上半年应征入伍青年,就读于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因连救4人的善举,他获评全国见义勇为勇士。
陈锃:一把拽住轻生女孩的株洲“满哥”
2024年4月21日晚,陈锃骑车接女儿回家经过株洲大桥,站在大桥护栏上的一名少年引起他的注意,少年坐在桥面护栏外,双脚悬空。
此时,刚好几名学生路过,上前劝说。少年见搭话的是同辈,放下了戒备。陈锃趁着现场有人劝说,便绕到少年身后,悄悄观察、迅速靠近,趁其不备一把拽下,守着他直到警察到来。
事后陈锃了解到,少年是一名高三学生,因学业压力大,一时想不开,才有了这冲动的举动。为感谢陈锃,少年的家人特意为他送来锦旗。
除了这次见义勇为,今年37岁的陈锃还多次护送迷路老人回家,日常生活中,他也是一位公益达人。
关键词2助人为乐
攸县黄丰桥镇坪丰村村民: 送外乡人遗体落叶归根
2024年2月22日,一场“网络寻亲”让跨越36年的感恩告白得以实现,揭开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尘封往事。攸县5位农民联手演绎的现实版《落叶归根》,在小山村里传为佳话。
1988年7月3日,在攸县黄丰桥镇坪丰村(现樟井村)孤身生活20多年的王安良突发脑溢血去世。当地村民刘全生、杨富生、彭新初、卿中华和钟英雄不忍他埋骨他乡,筹资600元,租赁手扶拖拉机护送王安良的遗体落叶归根。600元在现在不算什么,当时却相当于山里人一年的收入。
36年前,王安良突发疾病亡故后,时年45岁的刘全生找来村里一群后生商量,筹划送王安良的遗体“落叶归根”。当年,因为此事不吉利,只有少数人愿意提供帮助,最终有4位村民站了出来,一同送王安良最后一程。几人拿出积蓄拼凑路费,又请来邻村开手扶拖拉机的师傅,历时2天,终于将王安良的遗体送回其老家娄底市双峰县马鞍乡。
王安良的子女当时没有记全刘全生等人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因此失去联系,成为一块“心病”。直到2024年,王安良的孙子王浩通过“网络寻亲”,才几经辗转找到恩人。
何梦花:自掏20多万元积蓄做公益
2024年3月12日,一条芦淞区贺家土街道志愿者打车送迷路老人回家,出租车驾驶员拒收车费的视频被顶上热搜。
当天下午3时许,志愿者何梦花看见一名老人坐在人民中路马路旁,左右张望、眼神茫然。何梦花推断老人一定是迷路了,便上前询问,老人一下说家在七一路,一下说在中心广场。何梦花耐心与她交谈,终于确定老人家住七一路沿线一小区,于是,赶紧拦了一辆出租车,送她回家。
令何梦花意想不到的是,出租车驾驶员得知何梦花是送迷路老人回家时,竟拒收车费,他还与何梦花一同搀扶老人。“你们志愿者是在做好事,我也不能落后。”驾驶员说。
最终老人安全到家。何梦花叮嘱老人关好房门才放心离开。
何梦花是芦淞区贺家土街道志愿服务队队长,自2008年起,她就自掏腰包坚持做公益,与志愿者们一起为行动不便的老人穿衣、洗脸、捶背、做饭,共拿出20多万元积蓄补贴公益服务。
关键词3尊老爱幼
宋帅华:道路积水 往返多次背学生过马路
2024年6月25日,因强降雨天气,城区多个路段积水,一位市民背着学生一次次蹚水过马路的视频随之火爆全网。
当事人宋帅华,64岁,是天元区嵩山路街道佳美社区的一名志愿者,已坚持护学4年。当天早上,宋帅华冒雨来到位于新东路与火炬四道十字路口的护学岗点位,此时的路面已经积了很深的水,一些学生涉水穿过马路时,打湿了鞋子和裤子。
他二话不说,卷起裤腿,背着学生蹚水过马路,一趟又一趟。
“宋爷爷,早上好”“我认识这个爷爷,他背过我”“每天早上,都能看到他带孩子们过马路”……在网上发布的相关视频中,部分学生和家长的声音成为宋帅华“摆渡”学生的最好配音,引发网友关注。
至此,背学生蹚水过马路的“宋爷爷”,成为新东路上的一根人人敬佩的“道德标杆”。
湘渌实验学校学生:雨夜守护摔倒老人
2024年11月17日晚,冷雨中的渌口街头,上演了温暖一幕。3名初中生在路口看见一名骑电动车的老人不慎摔倒,义无反顾上前帮忙。他们合力将电动车扶正,并推到路边,然后和其他好心人将躺在地上的老人团团围住,避免过往车辆因视线不清撞到老人。直到120救护车到达现场,3名少年才离开。
3人的善举被一名路人看见,其向渌口区融媒体中心介绍了当时情况。融媒体中心通过交警部门调取监控视频,发布短视频新闻,立即引起网友关注和好评。
有网友从3人的校服认出,他们来自株洲湘渌实验学校。融媒体中心记者几经辗转,终于找到3位热心少年。他们是该校学生许浩然、陈涵和马皓轩。
学校得知情况后,对3位学生通报表扬,并请他们上台分享救人故事,表彰他们的义举。
关键词4热心公益
刘琪琳:为献血救人 10年赶了2.9万公里路
55岁的刘琪琳曾是茶陵县人民医院一名普通医务人员,今年光荣退休,她还有一个身份——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终身荣誉奖和志愿服务终身荣誉奖获得者。10年来,她献血85次(包括外地献血),为献血往返市区、茶陵县78次,总行程超过2.9万公里。
刘琪琳最初献全血,考虑到血小板临床需求量大,2014年起,转而捐献血小板。但全市只有市中心血站具备采集血小板的条件,刘琪琳要捐献血小板,必须来血站。茶陵与株洲市区相距约170公里,刘琪琳每次往返一趟要花费近5个小时,但她仍乐此不疲,挤出时间前来捐献,仅去年就捐献了16次血小板。
10年间,刘琪琳上演过多次挽救生命的“生死时速”。2023年1月,茶陵县人民医院接诊了一位4级骨髓抑制病人,其入院时血小板含量极低,随时有生命危险。刘琪琳当天驱车前往献血小板,第2天其捐献的血小板就应用到病人身上。
“每献一次血,都是在帮助患者延续生命。”刘琪琳说,参与无偿献血便是不忘医者初心。
孙利球:“最老”志愿者照顾“最老”五保户
12月21日,正逢冬至,石峰区田心街道泉塘湾小区二期党支部书记孙利球来到五保户老人谢尔珍家,为她煮好热气腾腾的饺子。这只是孙利球9年来持续帮扶谢尔珍的一幕。
孙利球今年75岁,在志愿者中年龄最大,谢尔珍90岁,在帮扶对象中年龄最大。9年来,只要谢尔珍有需要,孙利球总会出手帮助。
2023年,谢尔珍因视力模糊撞到柱子,孙利球得知后迅速将她送医,全程陪护直至出院;同年,谢尔珍搬进石峰区荷花家园廉租房小区,孙利球全程陪伴,从选房、搬家到入住,甚至在新家各处贴上便签,方便视力不好的谢尔珍找到生活用品;今年年初,谢尔珍迎来90岁生日,孙利球更是组织志愿者做了一桌饭菜,为她庆生。
受孙利球影响,女儿和外孙女都加入志愿者行列,女儿平时帮忙照看谢尔珍,外孙女则利用书法特长,在暑假免费教社区孩子练字。
关键词5敬业奉献
蒲勇华:百年后继续做“老师”
今年39岁的蒲勇华是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一名教师。9月份,他在市红十字会登记了遗体志愿捐献表,计划百年后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学院用于科研和医学教学,成为一名“大体老师”。
蒲勇华说,十年前的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解剖学课堂,一个班50名学生才能拥有一具遗体标本,学生动手机会少之又少,每学期实验考核,“挂科”成了学生们的常态。如今,从红十字会接收的遗体捐献志愿者数量已增加至十余具。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每20名学生即拥有一具遗体标本用于实操教学,学生学期实验考核全部达标,实习单位对学生动手能力也更为满意。
该校“大体老师”中有“菊花奶奶”陈菊婷,有一生为医疗健康事业奋斗的原市卫生局局长杨道成。
“每一位捐献者的遗愿,无非是希望医学生宁可在自己身上试错千万刀,也不愿看到在病人身上划错一刀。”蒲勇华说,教书育人是他的毕生事业,把自己献给医学事业,是给年轻人最后一次学习机会。
市中心血站值班人员:为挽救生命拼尽全力
2024年9月20日晚,市中心血站接到我市某医院求助:一名rh阴性血(俗称“熊猫血”)产妇大出血,有生命危险,需即刻输血。
情况危急!当晚,供血室值班人员袁麒辉清点库存发现,产妇所需AB型rh阴性血只剩冰冻血液。他深知,冰冻血常规解冻至少需4小时,产妇等不及。他从血库中调配O型rh阴性血红细胞,请司机蒋超即刻送往医院应急,又将相关情况告知成份科同事晏伟,请他尽快完成血液解冻工作。
晏伟在解冻血液过程中为了不损伤血红细胞,采用手摇方式,手持冰血液摇晃了近1个小时,直至手抽筋。
从20日晚上10点至次日清晨8点40分,晏伟、袁麒辉通宵未眠制备血液产品,制备出一批,蒋超就送一批,一个通宵时间,蒋超在医院和血站之间来回跑了5趟。最终,这场持续一个通宵的生命接力,成功挽救了产妇生命。